江南琵琶流派:崇明派与平湖派的艺术传承
江南琵琶流派:崇明派与平湖派的艺术传承
江南琵琶流派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瑰宝,其中崇明派和平湖派更是各具特色,代表了江南琵琶艺术的最高水平。崇明派,又称“瀛洲古调”,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创始人贾公达师从明末清初北派琵琶大师白在嵋。经过范正奎、李连城、宋楚玉等几代名家的发展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平湖派则形成于明清时期,以李芳园为代表,注重细腻文雅的演奏风格。
崇明派:360年历史传承的“瀛洲古调”
崇明派琵琶艺术源自清朝康熙年间,创始人贾公达师从明末清初北派琵琶大师白在嵋。经过范正奎、李连城、宋楚玉等几代名家的发展创新,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兼收南北琵琶演奏风格的同时,并蓄崇明岛风土乡音,将“北派琵琶”之刚劲大气和“南派琵琶”之淳朴清丽融为一体,浑然天成,韵味隽永。
崇明派琵琶讲究演奏指法“捻法疏而劲,轮法密而清”,主张“慢而不断,快而不乱,雅正之乐,音不过高,节不可促”。左右手技法以“加花”见长,音色细腻柔和,善于表现文静、典雅的情感,显现出闲适、纤巧的意趣。
当代传承人王臻自5岁起跟随母亲——“瀛洲古调”琵琶传人殷荣珠学习,记忆里尽是“大珠小珠落玉盘”。她至今记得妈妈教给她的第一首古曲是《小月儿高》,那时她不过10岁光景,并不很明白所谓的流派,但她却被“古调”深深吸引:“古谱记载的作品篇幅短小但曲风轻快,弹来令人心生欢喜。”
然而,这一古老琵琶流派的传承发展正面临两大难题:首先是古谱记载曲目亟待恢复,其次是人才断层、青黄不接。目前,仅王臻一人能够演奏全部古调,这为流派的传承带来巨大的压力。王臻说:“‘瀛洲古调’流传下来的古谱记载了45首曲子,但至今能在舞台上完整呈现的只有21首。”古曲的恢复并不容易,它们有的曲谱残缺,有的在技法上存疑,恢复需要参考同时期旁系琵琶分支的发展,旁征博引、谨慎推敲,才能无限接近古曲原貌。
此外,人才的青黄不接是又一难关。学琵琶的孩子虽多,但技法过硬的凤毛麟角。传承“瀛洲古调”既需扎实基本功,又要耐得住寂寞。要吃透流派技法,又不能太过“博采众长”,否则容易“串味”。所以,即便收学生,王臻也是慎之又慎。如今,她有10多个学生,最小的10岁,最大的15岁,她的计划是,“我教到70岁,哪怕最小的那个也有25岁了,把他们带出来,这样‘瀛洲古调’就有了一批年轻的老师,可以再收更年轻的传人。”
平湖派:细腻文雅的江南风韵
平湖派形成于明清时期,以李芳园为代表,注重细腻文雅的演奏风格。平湖派的演奏特点在于强调音乐的表现力和左手指法技巧,追求音乐的内在韵味和情感表达。其代表人物李芳园编撰的《南北派大曲琵琶新谱》对后世影响深远。
平湖派的代表作品包括《流水》、《广陵散》等,这些作品展现了平湖派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中,《流水》以其流畅的旋律和丰富的表现力,展现了自然山水的壮丽景色;《广陵散》则以其复杂多变的曲调,表达了深沉的历史感慨和人文情怀。
平湖派的演奏风格细腻文雅,注重音乐的内在韵味和情感表达。其代表人物管平湖不仅在琴艺上造诣深厚,还擅长绘画,将琴画艺术完美融合。他的琴艺风格独特,能够通过古琴传递出深邃的情感和内涵,使人们在聆听时沉浸其中,感受到琴音的韵味和意境。
江南琵琶流派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崇明派和平湖派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各自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珍贵的音乐遗产正面临着传承困境。我们应当重视传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让这些美妙的音符继续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