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叶绍翁《夜书所见》:古诗词中的秋日情怀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叶绍翁《夜书所见》:古诗词中的秋日情怀

引用
搜狐
8
来源
1.
https://www.sohu.com/a/850827725_121124387
2.
https://www.sohu.com/a/850827789_122006510
3.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5%B5%E6%98%9A/2669809
4.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D%A8%E7%9A%87%E5%90%8E/1889201
5.
https://www.baike.com/wikiid/7233262481766006844
6.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D%97%E5%AE%8B
7.
https://zh.wikipedia.org/zh-tw/Template:%E4%B8%AD%E5%9B%BD%E5%90%9B%E4%B8%BB%E5%88%97%E8%A1%A8/%E5%AE%8B%E6%9C%9D/%E5%8D%97%E5%AE%8B
8.
https://zh.wikipedia.org/zh-hk/%E5%8D%97%E5%AE%8B

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描绘了秋天夜晚的景象,通过对比手法,以“萧萧梧叶”和“江上秋风”的凄凉之景触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又用“儿童挑促织”的温馨画面反衬出作者内心的孤寂与无奈。这种乐景写哀情的方式,深刻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感和对故乡的思念。

01

诗歌背景与创作动机

叶绍翁(1194-1269?),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祖籍浦城(今属福建)。南宋宁宗、理宗时代,曾在朝任职,做过小官,后隐居钱塘西湖边。叶绍翁本姓李,祖父为做过刑部侍郎的李颖士。李颖士受主战派统帅赵鼎牵连被罢官,此后家道中衰。叶绍翁出生后不久,就被过继给李颖士的至交叶笃的儿子叶阳尔为孙,改姓叶。后来叶绍翁跟随叶适学习。在文学上,叶绍翁博学工诗,擅长写七言绝句,多取材于农村或底层人民的生活,著有诗集《靖逸小集》,代表作有《游园不值》《田园三咏》《嘉兴界》等。

《夜书所见》创作于叶绍翁客居异乡的静夜,恰逢秋风送寒,是他思乡情怀的真实写照。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诗人传达了深刻的情感,引发了读者对于孤独感和思乡情的共鸣。

02

诗歌赏析

全诗如下: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首句“萧萧梧叶送寒声”以叠字象声词“萧萧”开篇,一下子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次句“江上秋风动客情”点明秋风的起处,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这首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耐人咀嚼。

03

思乡主题的探讨

南宋时期,由于金兵南侵,许多文人被迫离开家乡,流寓他乡。这种离乱之苦和思乡之情成为南宋诗词中常见的主题。叶绍翁的《夜书所见》正是这一时期文人心态的典型写照。诗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不仅是对家乡的思念,更包含了对故国的眷恋和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04

跨时空共鸣

《夜书所见》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它所表达的情感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在当今社会,许多人因为工作、求学等原因离开家乡,漂泊在外。当夜深人静时,面对窗外的灯火,那种孤独感和思乡之情与叶绍翁笔下的游子并无二致。诗中“儿童挑促织”的场景,也让人联想到自己童年时的欢乐时光,与现在成年后的漂泊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进一步加深了情感的共鸣。

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这首诗不仅是一幅秋夜的风景画,更是一首游子的心灵之歌。它让我们感受到,无论时空如何变迁,人类对于故乡的思念和对亲情的渴望始终不变。这种情感的共鸣,正是这首诗跨越千年依然动人心弦的原因所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