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金融市场:绿色经济新引擎
中国碳金融市场:绿色经济新引擎
2021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标志着中国碳金融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23年底,全国碳市场累计成交额近110亿元,已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中国碳金融市场的基本框架
中国证监会发布的《碳金融产品》行业标准(JR/T 0244—2022)明确了碳金融产品的定义与分类,将碳金融产品分为三大类:
碳市场融资工具:包括碳债券、碳资产抵质押融资、碳资产回购、碳资产托管等。这类工具可以为碳排放权相关资产提供估值和变现的途径,有效为碳资产持有者盘活碳资产。
碳市场交易工具:包括碳远期、碳期货、碳期权、碳掉期、碳借贷等。这类工具可以提升碳金融市场的稳定性,为投资者提供对冲价格波动风险的手段。
碳市场支持工具:包括碳指数、碳保险、碳基金等。这类工具可以反映碳市场或某类碳资产的价格变动趋势,或为降低碳资产的开发或交易风险提供保障。
碳金融市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价格发现、资金融通、流动性提升以及风险管理。其中,碳排放权的金融属性在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以及衍生品市场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例如,在二级市场中,以碳配额或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为产品的现货交易能够通过供求关系的变化来反映碳价走势,进而影响相关参与者的履约行为和投融资决策。
政策支持与标准体系建设
202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构建国际领先的绿色金融体系。到2035年,各类经济金融绿色低碳政策将协同高效推进,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更加成熟。
当前,优化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是重点任务之一。《指导意见》提出,要推动金融系统逐步开展碳核算,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碳核算方法和数据库,制定出台统一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碳核算标准。同时,强化以信息披露为基础的约束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开展环境信息披露,分步分类探索建立覆盖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展望
尽管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迅速,但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碳配额资产属性在法律层面上尚未得到明确界定,这影响了金融机构开展相关融资业务的积极性。此外,碳市场流动性仍有待提高,市场参与主体需要进一步多元化。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重启的CCER市场有望提升碳市场活跃度并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发展。同时,中国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具备开展碳信用市场的优势,未来有望在碳金融创新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总体来看,中国碳金融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随着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市场机制的逐步成熟,有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