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碳价暴跌,中国碳市场逆势上扬:全球碳市场的新机遇
欧盟碳价暴跌,中国碳市场逆势上扬:全球碳市场的新机遇
2024年,全球碳市场经历了剧烈波动。欧盟碳价从2023年2月的100.23欧元/吨高位,跌至2024年3月的59.98欧元/吨,跌幅超过40%。这一暴跌反映出欧洲经济放缓、工业需求疲软等多重因素对碳市场的冲击。
然而,在全球碳价普遍下跌的背景下,中国碳市场却逆势上扬,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截至2024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达6.3亿吨,累计成交额430.33亿元。其中,2024年全年配额成交量1.89亿吨,成交额181.14亿元,创下历史新高。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碳市场交易价格稳中有升,年底收盘价为97.49元/吨,较2023年底上涨22.75%。
中国碳市场的稳健发展,得益于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2024年1月,国务院颁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为全国碳市场的建设运行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市场覆盖范围逐步扩大,从电力行业扩展至水泥、钢铁、铝冶炼等行业,进一步提升了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面对欧盟碳价暴跌带来的挑战,中国碳市场展现出独特的韧性。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教授王科指出,中国碳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市场释放了配额收紧和罚则加强的信号;二是配额稀缺性逐步提高、违规处罚逐渐严格成为市场共识。这表明中国碳市场正在形成稳定的政策预期,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清晰的导向。
从全球视角来看,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已成为众多国家和地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经济脱碳的核心政策工具。根据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ICAP)最新数据,全球现有36个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在运行,另有14个处于开发阶段,覆盖了全球约18%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新兴经济体如印尼、印度等正在积极建立碳市场,而成熟碳市场如欧盟、加拿大等则在不断扩大覆盖范围和创新机制设计。
中国碳市场在全球碳市场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虽然目前中国碳市场的配额分配仍采用100%免费分配机制,但专家建议应加快引入配额有偿分配制度,建立配额交易一级市场。这将有助于提升市场的活跃度和价格发现功能,进一步增强中国碳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展望未来,中国碳市场将迎来更多发展机遇。随着“双碳”目标的持续推进,全国碳市场将逐步完善,电力、钢铁等多个高排放行业将面临转型成本与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北京绿色交易所发布的多项公告也将推动碳金融的发展,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多元化的金融工具和风险管理手段。
在全球气候治理的背景下,中国碳市场不仅是一个国内政策工具,更将成为展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决心和能力的重要窗口。随着全球碳市场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中国碳市场有望在国际碳定价机制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