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礼雪季受全球变暖影响,冬奥会有何变化?
崇礼雪季受全球变暖影响,冬奥会有何变化?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张家口市崇礼的雪季和冬奥会期间的气候特点正面临新的挑战。研究表明,崇礼最早降雪初日为10月13日,最迟降雪终日为4月30日,雪季长度多年平均为156天。然而,由于气温升高,未来满足冬奥会气象条件的地方将越来越少。这不仅会影响赛事安排,还可能增加人工造雪的需求。面对这些变化,如何保障冬奥会顺利进行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崇礼的气候特点与雪季变化
崇礼区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是2024年北京冬奥会的主要举办地之一。这里具有独特的气候特征,受地形影响,降水量明显大于周边区域。据统计,崇礼城区和冬奥核心区的降水量,分别从2015年的458毫米、677毫米增长到今年的537毫米和730毫米。11月初,张家口普降大雪,冬奥核心区最大降雪量达到26厘米,为雪务保障提供了有利条件。
全球变暖带来的挑战
尽管目前崇礼的降雪情况良好,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不容忽视。研究表明,随着气温升高,未来能满足冬奥会气象条件的地点将越来越少。这不仅会影响赛事的正常进行,还可能对运动员的表现产生影响。因此,如何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保障冬奥会的顺利进行,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应对措施:人工造雪与水资源管理
为应对可能的降雪不足,崇礼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通过收集地表径流、雪融水等举措,有效保障了造雪用水,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其次,在云顶场馆群和古杨树场馆群建成了11个蓄水池,总蓄水量达53万立方米。其中,古杨树场馆群区域地表径流日动态补水量达到了1.3万立方米,完全能满足场馆造雪需求。
在节水方面,两个场馆群均采用了高效节水的人工造雪装备和智能化造雪系统,能够根据外界环境动态变化保持最佳造雪效率,可节约造雪用水20%左右。同时设置了72个储雪点,计划储雪28.8万立方米,进一步减少造雪用水消耗。此外,还组建了专业团队,根据天气和云系条件适时开展增雪作业,全方位、多渠道保障赛时用雪需求。
未来展望:可持续发展的冰雪经济
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崇礼区正在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2024年,崇礼区共接待游客853.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和10%。目前,崇礼已建成8家滑雪场,其中6家入围“中国滑雪场十强”,成为国内最大的高端雪场集聚区。同时,崇礼区还在大力发展四季旅游,努力从“一季火”的冰雪小城转变为“四季热”的体文旅目的地。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崇礼区通过科学规划和技术创新,不仅有效应对了雪季变化带来的挑战,还推动了冰雪经济的持续发展。这种兼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模式,为未来类似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