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品大员受贿16两白银被诛,背后竟是权力斗争
清朝一品大员受贿16两白银被诛,背后竟是权力斗争
清朝一位一品大员仅受贿16两白银,就被皇帝砍了头?真相没那么简单!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我们暂且不论这句俗语的真实性,但我们或许可以从这句俗语窥一斑而知全豹,略知当时清朝官场的腐败。
自古以来官场上就有一个“潜规则”,即很少有高级别官员会因为贪污腐败而被处死,所谓“刑不上大夫”,在中国古代还是被沿用了千百年。就连大清的糊纸匠李鸿章也是一边忙着救国一边忙着中饱私囊,吏治的腐败是所有封建王朝的通病。但如果一位一品大员因为收受贿赂16两白银,就被皇帝杀了头,你会不会觉得这还是一起简单的反腐案件么?
有清一代,一品大员被杀头的几乎一只手都能数过来,毕竟能做到一品大员的官员也很稀少。做官做到这个份上,只要不是犯了选择性的错误,一般情况皇帝都会给面子的,但咸丰年间的文渊阁大学士柏葰可没这么好命,他只是收了别人的16两“好处费”,便被皇帝下令处死了。
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来一探究竟。
与柏葰之死直接关联的就是清朝三大科场舞弊案,咸丰朝的戊午科场案。这一年正是咸丰八年,科举场上发生了一件大事。
起先,御史孟传金向咸丰皇帝密奏顺天府乡试存在严重的徇私舞弊,孟传金提到了三个代表性案例,一是旗人平龄,一个识字不足一箩筐的戏子考中举人,名列第七;二是考生罗鸿绎,一篇不到七百字的八股文错别字超过三百个,写作水平比不上一个读三年私塾的幼儿,却也中了举人;其三是以户部侍郎周庭桂的儿子为代表官二代集体舞弊案。
咸丰当了七八年皇帝,本来觉得大清的官场就已经够烂了,没想到一个科举就如此让人触目惊心,咸丰帝龙颜大怒,他派怡亲王载垣和郑亲王端华牵头成立调查本次科场舞弊案的专案组,罗鸿绎被传唤后坚决不承认自己舞弊,于是咸丰直接把罗鸿绎召到南书房,让肃顺监考,单人单桌单房,重考一次,结果不出所料,罗鸿绎在南书房现了原形。
罗鸿绎招供后他的这个案子很快就明晰了:罗鸿绎贿赂兵部侍郎李鹤龄500两白银,李鹤龄找副考官浦安帮忙,给了浦安300两辛苦费,副考官浦安通过贿赂主考官柏葰的奴才靳祥使柏葰收下了16两白银,靳祥以主考官柏葰的亲信身份得以更换试卷甚至榜单,完成了科场舞弊的犯罪过程。但靳祥招供后不久就死在了狱中。
另外戏子平龄的试卷也被查出七处错别字,平龄也给某些官员掏了银子,因为清朝时禁止伶人参加科举的,更不用说通过这种方式骗取功名,平龄也在狱中就莫名死掉了,至于前文提到的户部侍郎周庭桂儿子,也被判了死刑。周庭桂本人也被发配边疆,不在叙永。
参加科举的学生作弊,一些官员协同作弊,既然事情已经真相大白,该惩处就惩处,该罢免就罢免,和所有人没有想到的一样,主考官柏葰自己也没有想到,等待他的不是批评教育也不是罢官贬谪,而是死刑。
柏葰那时候可能一直在想:有没有搞错,我只收了16两银子,就算是16万两也罪不至死,我是一品大员呀!
事实上,柏葰这个时候应该能想起一个人,他在政治上的对头,满清宗室、户部尚书兼协办大学士肃顺,早已经把枪口对准了他。肃顺和柏葰素来不和,咸丰皇帝登基以后,肃顺手腕强硬,加上宗室出身,他的忠心获得了咸丰的好感,肃顺和咸丰一样,都不愿让清王朝继续江河日下,他们君臣决心一起拯救大清。肃顺乱世用重典的策略和咸丰不谋而合,肃顺需要一场大胜利来证明自己的策略正确,咸丰也急需打压官场不正之风,就在这个时候,倒霉的柏葰在这个时候被人家抓住小辫子了。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更何况政敌充当皇帝的反腐急先锋,这个时候柏葰的死便成了必然,不要说16两银子,就算是一两银子,他也要死,肃顺给他定的罪名也很明白,就是说靳祥已死,那科场舞弊的幕后黑手是你柏葰就是你,不是你也是你,总之,这个锅你柏葰非背不可,非死不可。次年,肃顺担任监斩官,柏葰、浦安、罗鸿绎一干人等在菜市口被斩首示众,有意思的是,行刑前,肃顺还拉着柏葰,假惺惺的哭了一番。更有意思的是,两年后,肃顺被慈禧一伙发动政变打倒判了斩立决,砍头地点也在菜市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