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专家提醒:泡沫尿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的预警信号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专家提醒:泡沫尿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的预警信号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内科专家陈旻和郑欣指出,泡沫尿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的表现。糖尿病肾病是2型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持续性蛋白尿等。建议患者通过饮食治疗、控制血糖和血压等多种方式综合管理病情,并定期监测相关指标以防止进一步恶化。
泡沫尿:一个不容忽视的警示信号
你是否注意到自己的尿液中经常出现大量不易消散的泡沫?这看似平常的现象,可能暗藏风险。泡沫尿,即尿液中出现持续存在的气泡,通常与尿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有关。正常情况下,尿液中蛋白质含量极低,但当蛋白质水平上升如超过150mg/24h,便会出现蛋白尿。蛋白尿形成的泡沫通常数量多且密集,不易消散。
泡沫尿的形成机制是怎样的呢?泡沫是在具有两亲性(既包含亲水端又包含疏水端)的表面活性剂的帮助下,通过在液体中捕获气体而形成的。亲水端表面活性剂在水中扩散并吸附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不溶水的疏水端则聚集形成气泡。这些气泡就是由于尿液中含有大量的亲水性化合物所致。
但是,泡沫尿并不一定意味着肾病。一些生理性因素也可能导致泡沫尿,例如脱水、尿急、药物影响、生理压力、生殖道分泌物、洗涤剂残留等。因此,如果发现泡沫尿,不要过度紧张,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
糖尿病肾病:从诊断到治疗
糖尿病肾病(DKD)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已成为我国慢性肾脏病的首要病因。据统计,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已达5.37亿,而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也已从2007年的9.7%上升到2017年的11.2%。随着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增加,糖尿病肾病患者也随之增加,目前已成为导致终末期肾脏病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主要依据是持续性白蛋白尿和/或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下降。具体来说,如果患者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可诊断为糖尿病肾病:
- 随机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ACR)≥30 mg/g或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30 mg/24h,且在3~6个月内重复检查3次UACR或UAER中有2次达到或超过临界值
- eGFR<60 ml/(min·1.73m2)持续3个月以上,排除非糖尿病肾病
肾脏病理检查是糖尿病肾病诊断的“金标准”。对于确诊的糖尿病肾病患者,通常采用1983年丹麦学者Mogensen提出的临床分期方法。同时,根据肾小球滤过率和白蛋白尿水平,进行GA分期及进展风险评估。
综合治疗:延缓病情进展的关键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生活方式调整:建议患者戒烟、限酒、运动、减重等。对于肾功能下降的患者,还要注意“三个避免”:避免腹泻、感染、肾毒性药物。
饮食干预:推荐低盐、低脂、低蛋白的糖尿病饮食。同时,可以结合医药同源的药物,接受合理规范的食疗、配方得当的药膳。
基础“三高”治疗: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是糖尿病肾病管理的基础。血糖控制目标建议遵循个体化原则,随机血糖不低于5.0 mmol/L,HbA1C可适当放宽控制在7.0%~8.0%。血压控制目标为<130/80 mmHg。
靶向肾脏治疗:
-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RASi):推荐所有无禁忌的糖尿病肾病患者使用。
-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推荐eGFR≥45 ml/min/1.73 m2的患者使用。
- 非甾体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nsMRA):推荐使用非奈利酮,可降低尿蛋白,延缓肾功能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在糖尿病肾病的管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中成药,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专家建议:规范化管理是关键
专家强调,糖尿病肾病的管理需要建立规范化的筛查、诊断和随访体系。基层医疗机构应定期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肾脏病筛查,及时发现并干预。对于符合转诊标准的患者,应及时转诊至肾脏病专科。
同时,患者自身也要提高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如血糖、血压、肾功能等。通过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可以有效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总之,泡沫尿虽然是一个常见的现象,但当它与糖尿病肾病联系在一起时,就值得我们高度关注。通过早期发现、准确诊断和规范治疗,我们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延缓疾病进展,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