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大克鼎的传奇历程
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大克鼎的传奇历程
在上海博物馆的中国古代青铜器展厅中,一件高78厘米、重达201.5公斤的青铜巨鼎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它就是被誉为“镇馆之宝”的大克鼎。这件诞生于西周晚期的青铜礼器,不仅以其宏伟的造型和精美的装饰令人惊叹,更以其丰富的铭文内容和曲折的流传历史,诉说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
大克鼎出土于1890年(光绪十六年)的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任村,这一发现立即引起了当时金石学界的轰动。鼎内壁铸有290字的长篇铭文,内容记载了周王对克的赏赐和任命,为我们了解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俗提供了珍贵的史料。然而,这件国宝级文物的流传历程却充满了坎坷。
大克鼎出土后不久,就被时任工部尚书的潘祖荫以重金购得。潘祖荫是晚清著名的金石学家和收藏家,他对大克鼎极为珍视,将其收入自己的滂熹斋。然而,潘祖荫并未能长久地拥有这件国宝,他去世后,保护大克鼎的重任落在了他的孙媳妇潘达于身上。
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为了保护大克鼎不被日寇掠夺,潘达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让家里的木匠做了一个结实的大木箱,趁着夜色将大克鼎和另一件国宝大盂鼎一起埋入地下。日本侵略者曾先后7次闯入潘家搜寻,但都无功而返。1944年,埋藏大鼎的木箱开始腐烂,潘达于又带领家人将两鼎重新吊出,用旧家具遮盖起来,继续秘密保存。
抗战胜利后,潘达于深知自己难以长期保护这两件国宝,于是毅然决定将大克鼎和大盂鼎捐赠给国家。1952年,这两件青铜重器正式入藏上海博物馆,开始了它们新的历史篇章。
大克鼎不仅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文献,更是一件艺术价值极高的青铜精品。它的造型端庄大气,纹饰精美绝伦,充分展现了西周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鼎口沿下装饰有三组对称的兽面纹,腹部则饰以波曲纹,整体风格既庄严神秘又富有生气。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件国宝,上海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团队运用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法。他们严格按照12道工序进行修复,包括制定方案、清洗、除锈、矫形、焊接、补缺、刻纹、翻模、铸造、打磨及外观处理等。在修复过程中,修复师们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技艺,还要对青铜器的形制、纹饰、锈色等细节有深入的理解。
如今,大克鼎作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每年吸引着成千上万的观众前来观赏。它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更是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让我们得以一窥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站在大克鼎前,我们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古人智慧的光芒。这件历经沧桑的国宝,以其独特的魅力,继续讲述着属于它的传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