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园到军营:退伍大学生的蜕变之路
从校园到军营:退伍大学生的蜕变之路
从校园到军营:退伍大学生的蜕变之路
“看到他们的身影,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中国传媒大学大三学生贾燕南,跟随学校武装部老师一起,送走了参加今年春季应征入伍集训的8位学弟学妹。看着学弟学妹的身影,一幕幕往事,涌上了这位贾燕南的脑海。
贾燕南的故事,是众多退伍大学生从校园到军营身份转变的一个缩影。他们曾是象牙塔里的学子,如今却成为了军营里最可爱的人。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蜕变?
严格的训练:从学生到士兵的必经之路
军营生活,首先是对体能的极大考验。贾燕南回忆起自己在北部战区陆军某旅侦察营的训练经历,直言“每天都像在地狱里煎熬”。从最基本的跑圈、打扫卫生、叠被子,到专业的攀登爬绳训练,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
“面前是一根完全悬空的15米长绳子,新兵要在背负20-30斤的全副武装下攀登。合格时间,只有25秒。”贾燕南回忆道,“第一次攀登,太漫长了。教官说,‘虽然你后面爬得不怎么样,但也算爬上去了,今天也不说你了……’”
为了达到标准,贾燕南每天都要进行无数次的重复训练。“最长一次,我脚不沾地攀登了14次。戴着劳保手套,手上打了4个茧,手磨破了,靴子鞋带也磨断了。”就是在这样的练习中,他把训练时间由几分钟缩短到25秒、22秒,最短一次仅用18秒。
北京林业大学的杨远哲也有类似的经历。在武警江苏总队盐城支队机动中队,他每天要跑约10千米。“最初很不适应,为了提升体能素质,后来穿上了防弹衣负重。”他还记得第一次站哨时的感受:“双手背到身后做跨立姿势,一站就是两小时。第一天站哨结束,整个手臂和手肘是僵硬麻木的,没什么知觉。”
心理调适:跨越从学生到军人的鸿沟
除了体能上的挑战,心理上的调适同样重要。第73集团军某旅的新兵周峰峰,就曾因为无法适应新装备而感到沮丧。他从小热爱运动,大学期间是校内跆拳道协会的主力,但面对科技含量较高的新装备,他感到有些吃力。“看着很多同年战友陆续超过自己,他产生了心理落差。”
中士肖祖滨主动找他谈心,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在大学读书期间,教学管理上我是老师的好助手,还是多个学生团体的骨干……”肖祖滨说,“成绩代表过去,未来还需努力。脚踏实地,用奋斗实现梦想!”
在连队干部和班长骨干的帮带指导下,周峰峰重新振作起来,不但专业成绩有效提升,而且多次因自我要求严、作风养成好受到表扬。
成长与收获:军营生活的最大馈赠
军营生活虽然艰苦,但对退伍大学生来说,收获远大于付出。上海交通大学的王宸宇在西沙群岛服役期间,多次参与重大军演活动,担任步枪手、装甲突击车炮手等多个职务。虽因颅脑伤病开颅治疗,他仍不畏病痛坚守战位,圆满完成服役任务,并获“卫国戍边”三级奖章。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张博炜在新疆戈壁和雪域高原服役,参与了30余项重大任务,因成绩突出被部队授予集体三等功、“四有”优秀士兵、团嘉奖等多项荣誉。
军营生活不仅锻炼了他们的体魄,更塑造了他们的品格。贾燕南说:“一次次演习训练,让我深刻感觉到我国军队在科技化、信息化、电子化等方面的进步。”杨远哲则表示:“在军营里,我学会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
结语:军营,人生最好的课堂
从校园到军营,退伍大学生们经历了从学生到士兵的蜕变。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更学会了如何成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人。
正如一位退伍大学生所说:“军装虽然已经褪下,但是军魂已经融入骨血。”军营生活,无疑是他们人生中最宝贵的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