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秀公园与镇海楼:广州的文化地标
越秀公园与镇海楼:广州的文化地标
越秀公园是广州的“城市名片”,园内最著名的景点当属镇海楼。这座被誉为“岭南第一胜概”的古楼,不仅是广州的地标性建筑,更是这座城市历史变迁的见证者。
六百年的守望:镇海楼的历史沿革
镇海楼初建于明洪武年间,最初名为“望海楼”。据《大明一统志》记载:“望海楼,在府城上北,本朝洪武初建,复檐五层,高八丈余。”明洪武十三年(1380),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将宋代的东、西及子城三城合并,开拓北城800余丈,北城垣扩展至越秀山顶,并建五层城楼以壮观瞻,俗称“五层楼”。因当时珠江水面宽阔,登楼而望,水波荡漾,蔚为壮观,故称“望海楼”。
明成化年间,望海楼遭受火劫,被烧成一片瓦砾。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广东提督蔡经和两广总督张岳相继在原址重建该楼。因当时东南沿海倭寇猖獗,岭南也受骚扰,于是张岳就将重建的望海楼改名为 “镇海楼”,取“雄镇海疆”之意,这就是镇海楼得名来由。
六百多年来,镇海楼屡经毁建,但基础和侧墙还是明代旧物,古貌依旧。镇海楼复檐五层,为楼阁式建筑,逐层收减,侧观似塔正看为楼,高28米,首层面阔31米,深15.77米,占地面积约489平方米。楼墙下两层用红砂岩条石砌造,上三层为砖砌。楼顶为单檐歇山顶,正脊为石湾彩釉鳌鱼花脊。
登临远眺:镇海楼的景观特色
登临镇海楼,可近望城区,远眺珠江,这里是历代文人墨客们钟情的吟诗赋词之地。清初诗人陈恭尹的《九日登镇海楼》诗云:“清尊须醉曲栏前,飞阁临秋一浩然。五岭北来峰在地,九州南尽水浮天。将开菊蕊黄如酒,欲到松风响似泉。白首重阳唯有笑,未堪怀古问山川。”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称镇海楼“四楼惟镇海楼最高,自海上望之,恍如蛟蜃之气,白云含吐,若有若无。晴则为玉山之冠,雨则为昆仑之舵,横波涛而不流,出青冥以独立。其玮丽雄特,虽黄鹤、岳阳莫能过之”。
中秋、重阳等重要时节,镇海楼也是广州民众登高游赏的首选地。清末的《羊城竹枝词》这样写道:“秋风吹向玉山游,萸酒花糕压担头。流鹞分明声不断,登高人上五层楼。”
文化传承:镇海楼的现代价值
1929年,镇海楼成为广州市市立博物馆,是我国最早期创建的博物馆之一。1950年,正式改称广州博物馆,并沿用至今。馆内基本陈列有“城标·城史”展览,通过七百多件古代和近代文物、照片和资料,展示广州两千多年历史变迁的轨迹和文化特点。
镇海楼与广州明城墙于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镇海楼于2019年10月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名单。如今,繁华的广州城内高楼林立,新地标不断出现。但在广州人心中,镇海楼与广州明城墙仍然是最为亲切的城市记忆,是广州市永远的老城标。
越秀公园:广州的城市客厅
越秀公园内的明代古城墙是广州现存最古老的城墙,已有600多年历史。据越秀公园工作人员介绍,公园内的广州明代古城墙建于明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当年,这里的城墙是广州城的制高点,担负着守卫广州城的任务。
近年来,广州市越秀公园、广州博物馆等文旅单位对越秀公园古城墙进行保养维护,探索文物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新途径,开发出类型多样、内涵丰富的互动体验项目,通过一系列举措讲好越秀山故事,串联公园城市记忆,展现千年越秀山的活力与魅力。
2024年1月,国际古城墙(堡)联盟正式批准广州市越秀公园入盟,成为国际古城墙(堡)联盟第16个成员单位。
游玩攻略:如何深度游览
越秀公园免费开放,每天6:00-21:00都可以入园游览。公园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960号,从地铁越秀公园站下车即可到达。
建议从公园正门进入,首先参观镇海楼(广州博物馆),了解广州的历史变迁。然后沿着镇海路前行,可以欣赏到古城墙的雄伟。接着可以游览中山纪念碑、五羊石雕等景点。如果时间充裕,还可以参加公园内举办的各类文化活动。
最佳游览时间是春秋季节,尤其是三四月份,此时公园内繁花似锦,景色优美。建议穿着舒适的鞋子,因为公园面积较大,需要步行游览。
越秀公园和镇海楼不仅是广州的地标性景点,更是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缩影。无论是对历史感兴趣的学者,还是想感受岭南风情的游客,这里都能提供丰富的体验和深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