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李白饮酒诗:逆境中的超脱与自由的追求
苏轼李白饮酒诗:逆境中的超脱与自由的追求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这是苏轼在黄州时期写下的名句,展现了他在逆境中以酒浇愁的生活状态。而李白则在《襄阳歌》中豪迈地唱道:“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两位诗人在饮酒诗中都寄托了独特的人生哲理,但细细品味,却能发现他们面对人生的态度有着微妙的差异。
苏轼:在逆境中寻求超脱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这段人生低谷时期,酒成了他重要的精神慰藉。《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生动地展现了他以酒浇愁的心境: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吾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句,深刻揭示了苏轼以酒浇愁的饮酒过程和饮酒时的心理。这种饮酒方式对于苏轼来说,是很少见的、超乎寻常的,这是因为此时此刻的苏轼内心是极度空虚、失意的。苏轼喜欢喝酒,其超脱旷达的性情与酒脱不了关系。苏轼把酒当成了他生活乃至生命中最好的朋友,无论生活是喜是哀,酒的陪伴无疑是对他最大的精神慰藉。
在另一首《望江南·超然台作》中,苏轼则展现了更为豁达的人生态度: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诗酒趁年华”一句,体现了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选择及时行乐、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既是对现实的妥协,也是对生活的热爱。
李白:豪放不羁的自由追求
相比苏轼在逆境中的自我调适,李白的饮酒诗则更多展现了他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襄阳歌》中,李白以豪放的笔触描绘了自己的饮酒生活: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篱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
旁人借问笑何事,笑杀山公醉似泥。鸬鹚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糟丘台。
千金骏马换少妾,醉坐雕鞍歌落梅。车旁侧挂一壶酒,凤笙龙管行相催。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的豪迈宣言,展现了李白对生命的极度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脱。而“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则体现了他对自然与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物质欲望的淡泊。
两种人生境界的对话
苏轼和李白的饮酒诗,虽然都体现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但侧重点却有所不同。苏轼更多是在逆境中寻求精神的超脱和内心的平静,而李白则展现了对世俗的彻底超脱和对自由生活的热烈追求。
苏轼的“长恨此身非吾有,何时忘却营营?”是对人生困境的反思,而李白的“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则是对自然与自由的向往。两者都体现了对人生真谛的思考,但苏轼更注重内心的调适,李白则更强调外在的超脱。
苏轼和李白,两位文学巨匠,通过饮酒诗展现了他们独特的人生智慧。苏轼在逆境中寻求超脱,李白在豪放中追求自由,他们的诗句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更是后人面对人生困境时的启迪。无论是苏轼的“诗酒趁年华”,还是李白的“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都体现了对生活本质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生困境的超然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