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国风舞蹈《咏春》:影视作品的新宠儿
春晚国风舞蹈《咏春》:影视作品的新宠儿
2024年春晚舞台上,一曲《咏春》惊艳四座。这支融合了武术与舞蹈的创新节目,不仅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更将咏春拳和香云纱两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完美呈现,掀起了一股国风文化热潮。
舞武相融,创新演绎传统武术
《咏春》以一代宗师叶问的故事为背景,创新性地将武术与舞蹈相结合,打造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在节目中,咏春拳、南螳螂、八极、太极、八卦等五大功夫门派的武学招式与古典舞、现代舞的舞蹈特质相互交融,创造出独特的舞蹈语汇。
舞蹈开场时,扮演叶问的演员常宏基以一连串英姿飒爽的咏春拳动作亮相,随后与饰演八卦掌掌门人的张娅姝展开了一场精彩对决。这场对决中,演员们通过身体的极限动作展现了生命的价值,双人舞、群舞互相穿插,武打与舞蹈互融共振,让观众仿佛置身武林世界。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刘春评价道:“优秀的古典舞作品能让人有‘血脉觉醒’的冲动。《咏春》的创编团队回归源头,在中华文化之源探寻我们民族的身体语言,挖掘被唤醒的文化记忆。”
香云纱:传统工艺的现代演绎
在《咏春》中,演员们的服装采用了佛山非遗面料香云纱,这种被称为“软黄金”的传统面料为节目增添了独特的东方神韵。香云纱以洁白的桑蚕丝为坯底,一面用珠三角地区富含亚铁离子的河泥涂染形成富有光泽感的黑色,另一面则用中草药薯莨的汁液浸染形成哑光的赤褐色。整个制作过程需要经过14种工艺、36道工序,每一道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心血。
在春晚舞台上,舞者身着红色香云纱,这种较一般香云纱更为复杂的“红云纱”在灯光映射下更显飘逸洒脱。香云纱不仅是一种面料,更承载着岭南地区的文化记忆,寄托着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双线叙事: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咏春》采用了独特的双线叙事结构,一条线索讲述叶问在20世纪30年代的香港开宗立派、传授咏春拳的故事,另一条线索则展现了现代电影工作者拍摄叶问传记片的过程。这种时空交错的叙事方式,不仅让故事更加丰富立体,也体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
这种叙事结构突破了传统舞剧的局限,让观众在欣赏武术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当代人的奋斗精神。正如深圳大学艺术学部音乐舞蹈学院院长张月龙所说:“《咏春》谱写出感召平凡人的奋斗精神与追梦精神,激发出民族血脉中文化记忆,人本基因在此过程中不断深化。”
科技赋能:传统艺术的现代呈现
在舞台呈现上,《咏春》充分运用了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艺术与科技创新完美结合。节目采用了大型机械装置、全息投影等技术,打造出沉浸式的观演体验。特别是在表现叶问与各门派高手过招的场景时,通过精准的镜头调度和特效处理,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武林世界。
此外,节目还运用了光影效果和机械装置,增强了舞台表现力。例如,在表现水的意境时,通过光影效果营造出水面的波光粼粼;在表现象群迁徙时,通过机械装置模拟出大象的行走姿态,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热带雨林之中。
影视作品的新宠儿
《咏春》的成功不仅体现在舞台上,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也吸引了影视作品的关注。2024年上映的电影《一代宗师》就借鉴了《咏春》的元素,将武术与舞蹈的融合搬上了大银幕,进一步扩大了其文化影响力。
《咏春》的成功在于它找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完美结合点。它不仅是一支舞蹈,更是一次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表达。通过武术与舞蹈的融合、传统工艺的现代演绎以及科技手段的创新应用,《咏春》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向上向善、刚健内敛之美,成为国风文化的新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