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农业灾害?农民有话说!
如何应对农业灾害?农民有话说!
“今年的收成还不错,多亏了我们提前做好了防灾准备。”在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二郎镇张尧村高标准农田里,种粮大户赵严伟看着金黄的麦田,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我国农业灾害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威胁。据统计,2006-2015年,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年发生面积达4.6035亿~5.0753亿公顷,年均挽回粮食损失9684.68万吨,实际损失粮食1965.49万吨。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农民们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灾减灾方法。
在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二郎镇张尧村,种粮大户赵严伟正在高标准农田里查看小麦长势。他告诉记者,今年的收成还不错,多亏了他们提前做好了防灾准备。赵严伟说:“我们这里建设了高标准农田,配备了完善的灌溉设施,还安装了病虫害监测设备,能够及时发现和应对各种灾害。”
赵严伟提到的高标准农田,是近年来我国农业防灾减灾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平整土地、完善灌溉排水设施、改良土壤等措施,高标准农田不仅提高了农田的抗灾能力,还为农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生产条件。目前,全国已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9亿亩,为保障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除了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手段在农业防灾减灾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山东省寿光市,菜农李大姐通过手机就能实时监测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情况。“有了这个智能监测系统,我随时都能掌握大棚里的环境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就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损失。”李大姐说。
这种被称为“四情监测系统”的智能设备,集成了土壤墒情、虫情、气象和苗情监测功能,能够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农田环境数据。通过数据分析,农民可以提前预知灾害风险,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灾害损失。
除了科技手段,合理的种植结构也是农民应对灾害的重要策略。在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农民王大哥采取了多元化种植模式。“我种了小麦、玉米、大豆等多种作物,这样即使一种作物受灾,其他作物也能保证一定的收入。”王大哥说。
此外,农业保险也为农民提供了重要的风险保障。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农民张大叔今年为自己的稻田投保了农业保险。“虽然今年遭遇了洪涝灾害,但有了保险赔偿,我的损失大大减少了。”张大叔说。
尽管如此,农民们在实践中也发现,现有的防灾减灾体系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应急指挥机制不够统一,部门之间协调不够顺畅;灾情信息报送不够及时准确;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不足等。对此,有专家建议,应建立统一的农业灾害应急管理机制,加强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灾情监测和预警系统;设立农业救灾应急基金,确保救灾资金及时到位;科学规划农业产业布局,预留足够的疫病防控空间。
“农业防灾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农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樊胜根表示,“只有建立起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才能真正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