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小开设方言课:让“这是什么”唤醒文化记忆
湖南师大附小开设方言课:让“这是什么”唤醒文化记忆
“老师,这是什么?”在湖南师大附小的课堂上,学生们用各种方言版本的“这是什么”开启了他们的方言学习之旅。从长沙话的“这是么子”到湘西土话的“这是哈哒”,再到湘南客家话的“这是嘛呢”,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着家乡语言的魅力。
方言课成校园新宠
这门名为“方言趣味课堂”的课程,自开设以来就成为了校园里的网红打卡点。课程由方言专家、博士及语保志愿者组成的团队授课,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多彩方言,请你留步”等多个专题。学生们不仅学习如何用方言进行日常对话,还通过方言童谣、方言故事等形式,深入了解湖南各地的语言特色。
“我觉得这个课好有趣,我学会了好多以前不会说的长沙话。”三年级的学生小明兴奋地说。他的家长也表示,孩子回家后还会主动教家人说新学的方言,家庭氛围因此增添了不少乐趣。
方言保护刻不容缓
湖南师大附小开设方言课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方言保护。随着普通话的普及和推广,许多地方方言正面临着传承危机。据相关调查显示,新世纪以后出生的青少年儿童掌握和使用汉语方言的比例快速下降,代际传承出现明显的断裂。
以吴语区为例,6—20岁能够熟练使用方言的人群比例居全国最低,其中苏州仅2.2%,上海22.4%,浙江三地中杭州9.2%、温州7.3%、宁波4.6%。再如闽东宁德话,城区学校初一年段学生中,2018级较为精通的学生占比8%,2019级更是降至4.9%。青岛话的使用情况同样堪忧,35岁及以下的使用人数加起来不到11%,其中12岁以下的儿童使用率仅有0.7%。
从娃娃抓起,传承文化根脉
面对方言传承的严峻形势,湖南师大附小的举措显得尤为可贵。校长李晓玲表示:“我们希望通过这门课程让孩子们了解方言的价值和魅力,培养他们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的意识。方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社会记忆。”
事实上,保护方言不仅仅是保护一种语言,更是保护一个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记忆。从北京的胡同到上海的弄堂,从东北的黑土地到四川的盆地,每一种方言都凝结着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人文精神。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方言里的‘这是什么’,不仅仅是简单的询问,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让我们为湖南师大附小的创新之举点赞,期待更多学校和机构加入到方言保护的行列中来,让这份独特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让“这是什么”在不同的方言里绽放出更加多彩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