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褶心征:一个不容忽视的心血管疾病预警信号
耳褶心征:一个不容忽视的心血管疾病预警信号
耳垂上的一道小小皱褶,可能暗藏风险。这道看似平常的折痕,医学上称为“耳褶心征”(ELC),也叫Frank征,最早由美国医生Sanders T. Frank在1973年发现并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他观察到,在20名有耳垂皱褶的受试者中,19人存在一个或多个心血管危险因素。
科学研究证实的关联
自Frank的发现以来,大量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耳褶心征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哥本哈根心脏研究,该研究跟踪随访了10885名基线无冠心病的健康人群长达35年,发现有耳褶心征的人患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了1.09倍。
在中国人群中进行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一项针对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人群研究显示,双侧耳褶心征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高达3.408,且敏感性达到78%,阳性预测值为77%。这意味着耳褶心征对冠心病具有较高的预警价值。
争议与局限性
尽管如此,关于耳褶心征的争议也一直存在。有研究指出,这种关联性可能并非直接因果关系,而是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年龄、高血压、高血脂等)相关。台北荣民总医院心臟衰竭中心主任江晨恩也表示,不能仅凭耳褶心征就断定患有心血管疾病,因为这道皱褶也可能仅仅是肌肉胶原蛋白流失的结果。
专家建议
专家建议,如果发现耳褶心征,应结合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判断。特别是对于已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群,更应提高警惕。如果同时伴有胸痛、呼吸急促、头晕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
健康生活方式是关键
无论耳褶心征是否最终确诊为心血管疾病的可靠标志,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始终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关键。这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以及定期体检。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总之,耳褶心征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个潜在预警信号,值得我们关注,但不应过度解读。正确的态度是将其作为一个提醒,促使我们更加重视心血管健康,及时采取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