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秋冬喝热水,暖心又暖身!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秋冬喝热水,暖心又暖身!

引用
中国气象网
8
来源
1.
https://www.cma.gov.cn/2011xwzx/2011xqxxw/2011xqxyw/202409/t20240913_6577356.html
2.
https://www.guizhou.gov.cn/ztzl/gzcj/clys/202404/t20240409_84164410.html
3.
https://app.bjtitle.com/8816/newshow.php?newsid=6004503&typeid=103&uid=1&did=&mood=
4.
http://www.news.cn/science/20241212/6e587f2aad654091a70749c94c478285/c.html
5.
http://www.gkdyfy.com/info/1210/4465.htm
6.
https://cdc.fuzhou.gov.cn/zz/crbkz/crb/202412/t20241203_4935905.htm
7.
https://www.ndcpa.gov.cn/jbkzzx/c100009/common/content/content_1820990523818487808.html
8.
http://hmypdj.com/page.aspx?id=2431&classid=56

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天气逐渐转凉,喝一杯温热的水不仅能温暖你的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舒缓紧张的情绪。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张宇的观点,适量饮用34℃~38℃的温热水有助于放松中枢神经系统,减轻焦虑和疲劳。此外,喝热水还有助于保持体内水分平衡,提升免疫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寒冷季节带来的各种不适。所以,在这个秋冬,不妨给自己准备一杯温热的水,让身心都得到温暖的呵护吧!

01

秋冬季节,这些健康问题需警惕

秋冬季节,随着气温逐渐降低,人体的生理机能也会发生相应变化,一些疾病的发生率往往会增加。这其中,气象因素不可小觑。

呼吸道疾病:感冒、哮喘等

冷空气最易侵入人体的呼吸系统。医学研究表明,温度、湿度等环境气象要素,对包括感冒、哮喘、季节性过敏鼻炎等在内的呼吸系统疾病有明显影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环境气象与健康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式功表示,呼吸系统疾病是较为常见的气象敏感性疾病。“呼吸道通过与外界环境接触,一呼一吸过程中,除了受冷空气刺激之外,环境中的细菌、病毒、致敏物质、污染物质等也会借此进入人体。”

“感冒”是最为常见呼吸道感染疾病。从医学角度来看,呼吸道感染通常是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病原入侵人体呼吸道引起的。秋季气温日夜差异大,气温波动频繁,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就会给各种细菌、病毒侵害人体“制造机会”。此外,由于空气湿度相对较低,干燥的环境更容易导致呼吸道黏膜受损,进而引发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具有一定传染性,主要传播方式为空气传播,也有一部分是经过直接密切接触或间接接触传播。

此外,季节性过敏性鼻炎也是秋冬季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被称为“花粉过敏症”,常在春、秋季及季节交替时暴发,植物花粉是主要的致敏原,花粉浓度直接影响过敏症状的严重程度。目前,我国北方地区已陆续进入秋季花粉的高峰期,预计将持续到9月中下旬。

王式功表示,受气候和植被分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南、北方过敏原的分布存在差异,北方花粉过敏患者的比例高于南方。北方地区常见的致敏花粉包括桦树花粉、蒿属花粉等,其花粉颗粒小,随风飘散能力强,能够远距离传播,增加了人群接触和过敏的风险。而南方地区气候潮湿,花粉不容易在空中大量飘散,相比北方花粉过敏的发生率较低。因此,北方地区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发病高峰更加集中,发病比重也高于南方地区。

心脑血管疾病:气温变化是重要诱因

秋季气候复杂多变,随着气温逐渐降低,人体的生理机能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等的发病率往往会增加。这其中,气象因素不可小觑。

天津市环境气象中心主任、正高级工程师韩素芹表示,入秋后气温下降,人体血管收缩,血压容易升高,从而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尤其是当气温骤降时,血管收缩更为明显。较大的血压变化会加速动脉硬化的发展,更容易发生心绞痛等疾病。在秋季的冷空气过境期间,气温可能在一天内下降8℃—12℃,急剧的温度变化会使血管在短时间从舒张状态转化为收缩状态,使血管壁压力增大,易致使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进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相关研究显示,气温每下降10℃,心脏病发病风险会上升7%。温度骤降还可能导致人体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发生改变,如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血小板黏附性增加等,进一步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秋季气候干燥,人体水分流失较多,空气相对湿度降低。韩素芹分析,当相对湿度从夏季较高水平下降到秋季的较低水平时,人体通过呼吸和皮肤蒸发失去的水分增加。这会造成人体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导致血栓形成,进而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同时,气压的变化也不容忽视。秋季气压常常不稳定,高气压和低气压交替出现。气压升高时,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气压降低时,空气中含氧量减少,人体会出现胸闷、气短等不适,心脏和大脑等重要器官的供血可能受到影响,从而增加心脑血管病发作的概率,易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此外,韩素芹表示,秋季的风速变化也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大风天气会使人体体表散热加快,导致血管收缩。而且,风中的灰尘、花粉等过敏原可能会刺激呼吸道,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影响心血管系统的稳定性。

情绪问题:悲秋综合征

在历史的长河中,众多文人墨客在秋季留下了或悲或喜的篇章,而其中悲秋的情绪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从《楚辞·九辩》的“悲哉!秋之为气也”,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到陶宗亮的“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再到《唐多令》中“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这些诗词生动地描绘了古人在秋季的感伤心境。而这种伴随秋意而生的惆怅之情,蕴含着一种现代心理学所关注的现象——悲秋综合征。

悲秋综合征是指人们在秋天会因景色萧瑟而产生凄凉、苦闷之感,甚至出现焦虑、抑郁情绪。这种症状是一种季节性情感障碍(SAD),以秋冬季发作、春夏季缓解为特征。其症状表现较为复杂,部分患者会呈现出持续性的情绪低落,莫名沮丧,对原本感兴趣的事物丧失积极性;有的则表现出焦虑、烦躁等情绪障碍,出现失眠或嗜睡;还有些人会疲倦乏力,陷入莫名的孤

02

喝热水,温暖身心的良方

面对秋冬季节的健康挑战,一杯温热的水不仅能带来温暖,还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健康益处。

暖身驱寒,提升免疫力

秋冬季节,气温下降,人体容易感到寒冷。喝热水可以迅速提升体内温度,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从而提升免疫力。一杯温热的水下肚,不仅能驱赶寒气,还能让身体从内到外感到温暖。

润喉止咳,缓解呼吸道不适

秋冬季节空气干燥,容易引发喉咙干痒、咳嗽等呼吸道不适。热水的蒸汽可以湿润呼吸道,缓解喉咙疼痛和干咳。对于感冒引起的鼻塞,喝热水也能通过蒸汽的作用,帮助清理鼻腔,缓解不适。

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秋冬季节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适量饮用温热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热水还能帮助扩张血管,缓解血压升高带来的风险。

改善情绪,缓解压力

秋冬季节容易出现情绪低落的情况。喝热水能促进身体释放内啡肽,这是一种天然的“快乐激素”,能帮助改善情绪,缓解压力。一杯热水在手,仿佛能驱赶走内心的阴霾,带来一丝温暖的慰藉。

03

科学饮用,让热水发挥最大功效

想要让热水发挥最佳效果,还需要掌握科学的饮用方法。

适宜温度:40℃左右最佳

水温过高会烫伤食道黏膜,增加患食道癌的风险。建议将水温控制在40℃左右,这是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

适量饮用:每天1500-1700毫升

秋冬季节,人体对水分的需求并未减少。《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应饮用1500-1700毫升的水。老年人由于感知能力下降,更应注意主动补充水分。

少量多次: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

一次性大量饮水会增加肾脏负担,建议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每次饮用50-100毫升,让身体充分吸收。

特殊人群:老年人需特别注意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对缺水的感知能力下降,更容易出现脱水情况。建议老年人养成定时饮水的习惯,特别是在清晨、饭后、运动后等关键时段补充水分。

04

喝热水的注意事项

  1. 水温不宜过高:40℃左右为宜,过高的温度会烫伤食道黏膜,增加患食道癌的风险。

  2. 适量饮用:每天约1500-1700毫升,老年人由于感知能力下降,更应注意主动补充水分。

  3. 少量多次: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建议每次饮用50-100毫升,让身体充分吸收。

  4. 特殊人群:老年人需特别注意,建议养成定时饮水的习惯,特别是在清晨、饭后、运动后等关键时段补充水分。

秋冬季节,一杯温热的水不仅能温暖你的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舒缓紧张的情绪。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张宇的观点,适量饮用34℃~38℃的温热水有助于放松中枢神经系统,减轻焦虑和疲劳。此外,喝热水还有助于保持体内水分平衡,提升免疫力,从而更好地应对寒冷季节带来的各种不适。所以,在这个秋冬,不妨给自己准备一杯温热的水,让身心都得到温暖的呵护吧!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