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打假博主“B太”揭秘电子鬼秤真相
网红打假博主“B太”揭秘电子鬼秤真相
近日,网红打假博主“B太”在大连某海鲜餐厅发现“鬼秤”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B太曝光,该餐厅使用的电子计价秤经无锡市计量测试院检测,检定结论为不合格。大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对涉事商户立案调查并依法严厉查处。
这一事件再次将“电子鬼秤”这一长期困扰消费者的顽疾推到了舆论风口浪尖。所谓“电子鬼秤”,就是被非法改装的电子秤,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调整重量显示,达到缺斤少两的目的。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消费者权益,也严重影响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
电子鬼秤的五大作弊手法
根据重庆市场监管局的梳理,市面上常见的电子鬼秤主要有以下几种作弊方式:
缩位作弊法
以22元/斤的肉为例,商家应该在电子秤上输入44.00元/公斤,重量为0.730公斤,总价应为32.12元。如果商家将价格输入时缩一位(4.40元),电子秤会显示3.22元,商家就会收取32.2元;如果缩两位(0.44元),电子秤会显示0.33元,商家就会收取33元。
拉绳子作弊法
在电子秤台面板上暗藏绳子或橡皮筋,称重时轻轻拉动以增加重量。消费者可以通过要求商家重新称重来识别这种作弊方式。
遮盖作弊法
用纸条或黑胶布遮挡电子秤单价显示窗口的前两位,只显示三位数字。商家可能在遮挡部分输入高于实际的单价,从而增加总金额。消费者需要留意显示窗口是否有遮盖物。
开关作弊法
将电子秤的“置零”键或“累计”键改装为作弊开关,称重时按下可虚增10%左右的重量。更隐蔽的方式是在数字键之间加装暗开关,虚增幅度可达10%-60%。底部或机内两侧加装磁性作弊开关也是常见手法。
高科技作弊法
包括遥控作弊、芯片作弊和密码作弊。通过遥控器控制虚增比例,或在开机时输入特定密码开启作弊功能。这些方式更难识别,需要消费者特别警惕。
维权困境:监管难、取证难、处罚轻
B太在打假过程中遇到了重重困难。不仅遭遇商户威胁和抵赖,甚至发现有人跟踪。在向市场监管部门反映时也遇到不少阻碍。最终,只能将电子秤送至国内权威机构进行检测。
中国计量大学法学院教授张云指出,使用和售卖“鬼秤”是违法行为,但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在于违法成本过低。目前,处罚主要依据《计量法实施细则》,最高罚款仅为2000元,对于高端海鲜、水果等高价值商品的商家来说,这样的处罚力度显然不足。
政策升级:八个严禁,全链条监管
针对电子鬼秤这一顽疾,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发布《关于严禁实施电子计价秤计量作弊的公告(征求意见稿)》,提出“八个严禁”:
- 严禁生产未经型式批准的电子计价秤产品
- 严禁为非法改装留后门
- 严禁销售无合格标识的电子计价秤
- 严禁销售具有作弊特征的电子计价秤
- 严禁违法违规修理、改装电子计价秤
- 严禁使用不合格或具有作弊功能的电子计价秤
- 严禁利用电子计价秤实施计量作弊
- 严禁集贸市场主办者不履行计量管理责任
消费者如何防范和维权?
- 在购买商品前,先在公平秤上称量随身携带的手机、钥匙等物品,记录其重量,以便随时验证电子秤的准确性。
- 注意观察电子秤是否贴有绿色的检定合格标签,并在有效期内。
- 称重前检查电子秤的重量显示值是否为0。
- 要求商家重启电子秤,在不触碰任何按键的情况下直接称重。
- 对购买的活禽、活鱼等商品有疑问时,应在宰杀前去公平秤处复秤。
- 保留消费凭证,一旦发现计量问题,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小小一杆秤,一头连着商家的诚信,一头连着消费者的权益。面对电子鬼秤这一顽疾,需要监管部门、商家和消费者共同努力,才能营造一个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