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爆红背后:原生家庭的那些事儿
《都挺好》爆红背后:原生家庭的那些事儿
2019年,一部名为《都挺好》的都市家庭情感剧在浙江卫视和江苏卫视首播,迅速引发全民热议。这部改编自阿耐同名小说的电视剧,以犀利的笔触直击原生家庭问题,通过苏家的故事,展现了重男轻女、父母角色缺失等家庭矛盾,让无数观众在剧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苏家的故事:一个家庭的裂痕
故事发生在苏州,苏母的突然离世让苏家分崩离析。苏家三兄妹面对父亲的安置问题,展开了各自的挣扎。大哥苏明哲在美国工作,却一心要挑起家庭重担,结果力不从心;二哥苏明成啃老成性,贪慕虚荣;而最小的苏明玉,从小不受父母待见,十八岁就与家里断绝经济往来,却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承担起照顾父亲的责任。
原生家庭的伤痛:重男轻女的阴影
剧中最具争议的话题莫过于重男轻女。苏明玉的成长经历令人唏嘘:中考时想买本习题被母亲拒绝,而哥哥出去旅游母亲却全额赞助;高考前还要洗哥哥的衣服;为了凑大哥出国读书的费用,自己的房间被母亲变卖;甚至被迫放弃清华梦想,只能去师范学院就读。
这种不公平的待遇源于苏母赵美兰的偏见。她厌弃苏明玉,是因为苏明玉的出生毁了她追求爱情和更好前途的机会,同时因超生导致她与丈夫降职,生活陷入困境。这种偏见和不公,给苏明玉留下了深刻的创伤。
父亲角色的缺失:家庭关系的另一重困境
在苏家,父亲苏大强的形象格外引人深思。他遇事就躲,从未维护过女儿,甚至在妻子去世后,对几个孩子变本加厉地提出过分要求。这种父亲角色的缺失,不仅体现在苏家,在许多家庭中都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正如心理学家林红所言:“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儿,叫 good enough 妈妈,实际上就是说,打个七八分,这样的妈妈爸爸就挺好的,因为完美的爸爸妈妈其实是不存在的。”然而,在许多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已经超出了“七八分”的范畴,成为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
突破原生家庭的束缚:自我救赎之路
《都挺好》最打动人心的地方,莫过于展现了个体如何突破原生家庭的束缚,实现自我救赎。苏明玉的成长之路充满了艰辛:她读大学时就与家人断绝关系,自力更生,奋力打拼。面对工作中的利益冲突和家庭矛盾,她一度陷入痛苦和恐惧,但她没有被击垮,而是选择变得强大。
剧中最令人动容的一幕,莫过于苏明玉最终选择与过去和解。她意识到,谈不上原谅,因为并没有一个人在那儿等着她去原谅。那个对她最不公平、最欠她一个道歉的人已经不在了。苏明玉不过是放过了自己,选择与过去和解。这种自我救赎,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反思与启示:当代社会的原生家庭问题
《都挺好》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是因为它触及了当代社会中许多家庭的痛点。原生家庭问题,尤其是重男轻女和父亲角色缺失,仍然是许多家庭无法回避的现实。这部剧不仅揭示了这些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个体如何在困境中寻找出路,如何在伤痛中实现自我成长。
正如一位观众所说:“原生家庭就像一道隐秘而深刻的印记,刻在我们人生的每一处角落。但哪怕生活很难走,我们也必须明白,每一次从原生家庭的‘谷底’奋力爬起,向着‘平地’艰难迈进的过程,都是一场伟大的自我救赎。”
《都挺好》以一个家庭的故事,折射出当代社会中许多家庭的困境与希望。它让我们看到,原生家庭的伤痛或许无法抹去,但每个人都有能力选择与过去和解,重启人生。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正是这部剧最打动人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