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双版纳亚洲象:从“北上南归”到人象和谐
西双版纳亚洲象:从“北上南归”到人象和谐
2021年,一群来自云南西双版纳的野生亚洲象,以一场历时17个月、行程超过1300公里的“北上南归”之旅,吸引了全球目光。这场罕见的迁徙不仅展示了亚洲象的智慧与魅力,更成为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标志性事件。
保护成效:从140到300
亚洲象是亚洲现存最大陆生哺乳动物,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双版纳、普洱和临沧。近年来,通过持续的保护努力,我国亚洲象种群数量已从上世纪70年代的140多头增至目前的300多头。在西双版纳野象谷,活动的野象数量更是从2003年的36头增长到2024年的115头,增长了近3倍。
科技助力:智能监测预警系统
为了更好地保护亚洲象,云南省建立了先进的监测预警体系。目前,已在亚洲象主要活动区域安放红外相机915台、智能广播177套、摄像头30个,覆盖约3300平方公里的监测范围。该系统突破了夜间和残缺影像识别的技术难点,物种识别率超过99%,年均发送预警信息20余万条。
栖息地保护:食物源基地建设
西双版纳州根据亚洲象的栖息环境和取食习性,积极探索建立亚洲象栖息地食源地修护工作,已修复8000余亩。通过种植亚洲象喜爱的食物,减少其因觅食进入农田、村寨的频次,有效缓解了人象冲突。
救助与繁育:亚洲象救护中心
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是我国目前唯一以亚洲象收容、救助和繁育研究为核心的科研基地。自成立以来,已成功救助25头次野生亚洲象。2024年5月,该中心成功放归一头救助象,且其野外生存状况良好,这一实践为后续的放归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科研突破:繁育技术新进展
在科研方面,西双版纳亚洲象救护与繁育中心取得了多项突破:成功给救助象佩戴卫星定位项圈,实时监测其野外生活状况;在人工繁育方面,成功处置母象产后伤婴行为,幼象成活率达100%,并实现了母象在哺乳期再次受孕的技术突破。
未来展望:亚洲象国家公园
目前,云南正积极推进亚洲象国家公园创建工作。该公园将以热带雨林和亚洲象为主要保护对象,科学规划生态区域,实行统一管理、整体保护、分区管控和系统修复,致力于构建人象和谐的新型保护发展模式。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
亚洲象保护不仅促进了当地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还通过监测预警体系和栖息地修复,减少了人象冲突,保障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2024年,云南省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投入超1亿元,其中亚洲象分布区占约65%,为受损农户提供了有效补偿。
国际合作与经验分享
2021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在昆明举行,亚洲象保护成为热议话题。2022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COP15第二阶段高级别会议上,中国分享了亚洲象保护与救助的经验案例,向世界讲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结语
从2021年的“北上南归”到如今的种群壮大,从监测预警到栖息地修复,从救助繁育到国家公园创建,西双版纳的亚洲象保护工作正结出累累硕果。这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也为全球野生动物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未来,随着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人与亚洲象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必将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