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冷知识|大熊猫的野化放归
你不知道的冷知识|大熊猫的野化放归
大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其保护工作一直备受关注。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大熊猫的野外种群数量显著增加。为了进一步促进大熊猫种群的复壮和生态系统的保护,我国实施了大熊猫的野化放归项目。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大熊猫野化放归的必要性、培训过程以及跟踪监测方法。
为什么要野化放归大熊猫
近年来,我国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以及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等举措,我国成功为大熊猫营造了一个更加安全、适宜的生存环境。
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于2024年1月25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大熊猫的野外种群总量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约1100只增长到了近1900只,这反映了我国在生态保护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得到了积极的回报。
目前,我国在大熊猫保护方面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这两种保护方式之间有一个关键的连接点,即将经过野化培训的人工圈养繁殖的大熊猫放归到野外的濒危大熊猫小种群中。因此,野化放归不仅是大熊猫保护工作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大熊猫种群复壮和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手段之一。
圈养大熊猫能够被野化吗
自2003年起,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开始实施大熊猫的野化放归项目,该项目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圈养种群中符合条件的大熊猫进行野化培训,使它们能够适应野外栖息地的环境,并具备独立生存的能力。 然而,在长期的圈养过程中,大熊猫对人类产生了依赖,人类为它们提供食物、打扫圈舍,这些并不是它们在自然状态下的生活方式。因此,为了让大熊猫适应自然环境,工作人员必须对它们进行专门的野化培训,帮助它们掌握在自然栖息地中生存的技能。
如何进行大熊猫的野化培训
目前,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开展了创新性的大熊猫野放策略,旨在让具备野外生存能力的雌性大熊猫担任“培训师”,在野外环境下教授幼仔如何取食、躲避天敌以及爬树等关键生存技巧。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符合大熊猫的自然习性,还有助于提高幼仔在野外的生存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这些幼仔将学会独立面对各种挑战、巧妙地躲避天敌和寻找合适的食物。
案例:
2010年8月,大熊猫“淘淘”和母亲“草草”进入野化培训第一阶段。在此阶段,“淘淘基本掌握了行走、爬树、采食等技能。
次年2月,“淘淘”转入海拔2000米的中型野化培训圈,开始第二阶段的培训。在这个阶段,“淘淘”开始学会吃竹子,同时初步具备了警戒意识。
2012年5月,“淘淘”被转入占地24万平方米的第三阶段野化培训场。这个阶段,“淘淘”学会了识别天敌和方向的能力。
“淘淘”和妈妈在2年多的野化过程中,经历了各种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包括暴雨、泥石流和暴雪等。它们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自然的能力,都安然度过了这些危机。经科研专家多次研究和论证后,证实“淘淘”已经具备了在野外独立生存的能力。
在2012年10月,“淘淘”被正式放归到栗子坪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曾2次回捕“淘淘”,通过体检发现,它的身体状况良好。此外,安置在野外的红外摄像机也记录到了“淘淘”在野外正常生活的影像,进一步证明了“淘淘”已成功地适应了野外生存环境,成为了一只真正的野生大熊猫。
如何跟踪放归的大熊猫
颈圈跟踪
当大熊猫被放归野外时,为了确保工作人员能够追踪和监测它们的健康情况,工作人员会为大熊猫佩戴上一个特制的电子颈圈。通过电子颈圈的卫星信号,工作人员可以定位大熊猫的所处位置和掌握它们的活动轨迹等重要信息。
粪便采集和红外相机影像
电子颈圈的追踪监测功能并非永久有效。一般来说,颈圈会在1年半左右的时间内脱落,这意味着工作人员无法长期依靠颈圈进行大熊猫的追踪和监测。所以工作人员需要采用其他方法来收集关于大熊猫的数据。
红外相机是一种常用的替代手段。通过在放归区域设置红外相机,工作人员可以定期通过安置在野外的红外相机拍摄到大熊猫的照片或视频,从而了解它们的活动轨迹和健康状态。此外,粪便取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数据收集方式。通过对大熊猫粪便的分析,工作人员可以了解它们的饮食习性、消化系统等方面的信息。
总的来说,为了确保大熊猫野放计划的顺利进行,工作人员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来追踪和监测大熊猫的活动情况和健康状况。
案例:
2021年11月,都江堰市国有林场的工作人员在野外监测时,通过红外相机捕捉到的野生大熊猫的影像,初步推测影像中的大熊猫的体态和特征疑似为2018年放归野外的大熊猫。随后,工作人员采集了这只大熊猫的粪便样品进行检测鉴定后,最终确认这只年龄约为5岁的大熊猫正是2018年成功放归的“小核桃”。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先后将12只圈养大熊猫进行野化培训后放归自然,其中存活10只。大熊猫的野化放归有助于解决大熊猫隔离种群面临的近亲繁殖问题、促进种群复壮、实现大熊猫种群整体可持续发展,为我国在保护珍稀物种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此外,我国还开创性地启动了圈养大熊猫野外引种研究。目前,我国通过野外引种的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大熊猫野生种群和圈养种群之间的血缘交换,共计成活12仔,进一步促进了圈养种群遗传多样性的提高。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