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先觉:衡阳保卫战中的英雄传奇
方先觉:衡阳保卫战中的英雄传奇
1944年6月23日,湖南衡阳城外,日军的炮火如同暴雨般倾泻而下,整个城市笼罩在硝烟与火海之中。这场被称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的衡阳保卫战,就此拉开了序幕。
守卫衡阳的是中国军队第十军,军长方先觉。面对近10万日军的围攻,方先觉率领着仅1.7万名官兵,开始了这场看似不可能的坚守。
方先觉,这位出身黄埔军校的将领,以其坚定的意志和卓越的指挥才能,在衡阳保卫战中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力。在战役的关键时刻,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决定:不突围,死守衡阳。
“内无兵弹外无援军,为什么第九战区十几万大军一个也打不进来,这岂非天意?”在一次军部会议上,面对部下的质疑,方先觉痛哭失声,表示决不能舍弃那些负伤的官兵。他下令每个师长身边只能留四个卫士,其余人员全部派到一线。他还表示,必要时自己会先行自杀,以身殉国。
在方先觉的指挥下,第十军官兵展现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他们利用地道战术,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在美军第十四航空队的支援下,成功击退了日军多次进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守军的处境越来越艰难。弹药短缺,粮食耗尽,伤病员不断增加,援军却迟迟未至。
8月7日,重庆方面发来电报:“援军明日必达。”但方先觉和参谋长孙鸣玉都不大相信这个消息。此时的衡阳城,已经到了最后的关头。岳屏山、五桂岭等重要阵地相继失守,日军开始进行巷战。方先觉的指挥部里,只剩下几名卫兵和副官处长张广宽等人。
8月8日,日军再次发起猛攻。在青山街,第三师师长周庆祥率领最后的70余名官兵与日军展开肉搏战。他挥舞大刀,连砍数名敌人,战士们高呼“周师长”,将两百余日军或消灭或驱赶,暂时稳住了战线。
然而,这样的抵抗终究难以持久。当天下午,日军突破了第六九兵站医院,用刺刀杀害了1000余名无法撤离的重伤官兵和许多百姓。面对这样的惨状,方先觉不得不做出痛苦的决定:投降。
8月8日下午,方先觉与日军进行了谈判。他提出了三个条件:保证伤兵安全,不杀害平民,保留第十军番号。日军同意了这些条件,衡阳保卫战最终以中国军队的有条件投降而告终。
这场持续了47天的战役,创造了中国抗战史上敌我双方伤亡最多的纪录。日军伤亡超过6万人,中国守军牺牲约1.6万人。尽管衡阳最终失守,但方先觉和他的第十军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的英雄赞歌。
战后,方先觉被日军释放,返回重庆。蒋介石亲自接见了他,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衡阳保卫战不仅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成为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经典战例。方先觉和他的第十军,用他们的英勇和牺牲,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军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