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王昌龄笔下的别样闺怨:从《闺怨》看盛唐诗歌的创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王昌龄笔下的别样闺怨:从《闺怨》看盛唐诗歌的创新

引用
腾讯
10
来源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327A00IOL00
2.
https://blog.csdn.net/BabyFish13/article/details/136053128
3.
https://new.qq.com/rain/a/20240518A01PHI00
4.
https://www.sohu.com/a/810689676_121124208
5.
https://new.qq.com/rain/a/20240303A075X100
6.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LCP2Q5P0521E1EJ.html
7.
https://www.baike.com/wikiid/7158714436398759973
8.
https://www.shiciyun.com/pagedetail.aspx?typeid=809F7138ACA669BF&pageid=D0954EA3EE0EF889&newstype=21570
9.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820/09/85033340_1131819233.shtml
1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8E%8B%E5%8B%83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闺怨》中的诗句,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闺中少妇从无忧无虑到心生悔意的情感转变。首句“闺中少妇不知愁”点出她起初的天真与无忧;次句“春日凝妆上翠楼”描绘了她在春日精心打扮登楼赏景的情景。然而,当她“忽见陌头杨柳色”,触景生情,意识到青春易逝、离人未归,顿时萌生后悔之情——“悔教夫婿觅封侯”。这种情感转折深刻揭示了少妇内心的复杂变化,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女性对功名与家庭选择的矛盾心理。

王昌龄(公元698年-公元756年),字少伯,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边塞诗人,世称王江宁、王龙标,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王昌龄在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前后赴河陇,出玉门关,其边塞诗大概作于此期间。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王昌龄进士及第,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官汜水尉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王昌龄在长安以博学宏词登科升迁河南汜水县尉。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王昌龄因同情张九龄罢相,得罪李林甫,被贬岭南;次年遇赦返回长安。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王昌龄升任江宁丞;天宝七年(公元748年),他再次获罪被贬为龙标尉。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次年王昌龄弃官回乡,途径亳州时,被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五十八岁。

王昌龄以其高亢激越的边塞诗和精萃优美的七言绝句,揭开了盛唐诗歌高潮的序幕,成为盛唐诗坛的先驱者和盛唐边塞诗派的奠基人之一。其诗歌豪爽俊丽、绪密思清;晚年诗风在清刚爽朗的基调上,偏向清逸明丽,其诗歌刚健之美更加突出。唐朝人称王昌龄为“诗家夫子”或“诗天子”。王昌龄现存181首诗中,绝句就有91首,《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诗压卷之作;王昌龄的七绝诗常常与李白的七绝诗相提并论,因而后世称他为“七绝圣手”。

01

《闺怨》的独特之处

《闺怨》这首诗是王昌龄闺怨诗的代表作,它通过一个细节——“忽见陌头杨柳色”,展现了少妇心理的微妙变化。这种从“不知愁”到“悔”的转折,不仅体现了人物内心的复杂性,也反映了盛唐时期女性对功名与家庭的矛盾心态。

这种独特的表现手法,与传统闺怨诗形成了鲜明对比。初唐时期的诗歌往往沉浸在“梁陈宫掖之风”,内容题材相对狭窄,诗歌的色彩不是失之干枯就是过于浓艳,辞藻要么堆垛华靡,要么质木无文。而王昌龄的《闺怨》则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了盛唐诗歌的新风貌。

02

细节描写与心理刻画

王昌龄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心理。在《闺怨》中,“杨柳色”这一细节成为了触发少妇情感转折的关键。杨柳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作离别的象征,而这里则引发了少妇对丈夫远行的思念和对青春易逝的感慨。

这种通过细节展现心理的手法,在王昌龄的其他诗歌中也有体现。例如,在《长信秋词五首》中,他通过“金井梧桐秋叶黄”、“熏笼玉枕无颜色”等细节描写,展现了宫女内心的孤独和哀怨。

03

盛唐背景下的创新

王昌龄的闺怨诗之所以能在众多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繁荣,诗歌创作达到了顶峰。在这个背景下,王昌龄的诗歌既继承了传统闺怨诗的题材,又在表现手法和情感深度上进行了创新。

他不仅关注女性的外在生活,更深入探讨了她们的内心世界。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细节刻画,王昌龄展现了女性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真实情感,这种创新使得他的作品具有了更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04

艺术价值与影响

王昌龄的闺怨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了后世的诗歌创作。他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心理的手法,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新的创作思路。同时,他对女性内心世界的深入挖掘,也为闺怨诗这一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盛唐诗坛上,王昌龄以七言绝句独步诗坛。他存诗181首,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其中七绝就有74首。王昌龄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长,写作七绝时间也早,是唐朝诗人中较早大量写作七绝并取得很高艺术成就的诗人,独以七绝成为名家。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在内容上可分三类,这三类都自有特色。不管是哪一类,王昌龄都忠实地践行着“我以我手写我写”的原则,他用诗歌洞见自己的微光,他用诗歌照亮着生活。

第一类是沿用乐府旧题的边塞诗。王昌龄的边塞诗既有“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志和“已报生擒吐谷浑”的胜利喜悦,也有沙漠风前、长城月下怀念亲人的离愁,都写得含蓄深沉、情景交融,配以格调的舒缓自然、音节的宛转嘹亮,成为传唱不衰的名作。

第二类是抒写宫女思妇怨情的闺怨诗和宫词。王昌龄在《宫词》、《闺怨》诸作中从另一方面表现了他刻画封建制度下妇女内心情感的高度艺术才能。这些作品文笔之秾丽,语言之凝炼,情韵之深刻,都使后来作者难于争胜。

第三类是送别诗。王昌龄一生写了四十多首送别诗,王昌龄的一生交游很广,和许多文人、官吏、隐士和僧道都有来往。特别是在他两次遭贬并常年谪居的情况下,他多么需要亲友的慰藉和友情的温暖。他也把自己忠贞深沉的友情,献给了那些正直的知心朋友。

王昌龄的诗歌创作,尤其是他的闺怨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盛唐时期女性的内心世界。他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心理的手法,不仅丰富了闺怨诗的主题,也使得他的作品在众多同类诗歌中脱颖而出,成为经典之作。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