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护士数量增长如何提升医疗质量?
北京护士数量增长如何提升医疗质量?
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注册护士总数已达15.3万人,较2018年底增长23%。这一显著增长不仅体现在数量上,更反映在护理服务质量和可及性的全面提升。
护士队伍量质齐升
近年来,北京市护士队伍呈现出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数据显示,每千人口拥有注册护士数已提升至6.98人,医护比达到1:1.14。护士队伍的区域分布也逐步优化,基层护士占比从13%提升至17%,中高级职称护士比例更是从14%提高到24%。
在专业能力培养方面,北京市建立了216个专科临床教学基地,在老年、伤口造口、脑卒中、急诊、重症等13个紧缺急需专业或领域开展专科护士培养,累计培养护理骨干13506名。这些举措有效提升了护士的专业服务能力,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专业和精准的护理服务。
护理服务模式创新
随着护士队伍的不断壮大,北京市积极探索护理服务模式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
“互联网+护理服务”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目前,北京市已推广60项服务项目,2021年以来累计服务21.3万人次。这种服务模式不仅方便了行动不便的患者,还有效缓解了医院床位紧张的问题,实现了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
此外,北京市还积极推进老年居家医疗护理服务,鼓励医疗机构将出院患者护理服务从医院延伸到社区、家庭。护理人员通过App、护理服务随访系统等,为出院患者提供在线护理咨询、护理随访、居家护理指导等延续性服务,真正实现了护理服务的连续性和全程化。
医疗服务质量提升
护士数量的增长和护理服务模式的创新,直接推动了北京市整体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
北京市制定了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实施方案,明确了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的范围、项目和规则。目前,医学检验结果互认项目已达181项,医学影像检查互认项目达300项。这种互认机制不仅提高了医疗资源利用率,减轻了患者就医负担,也保障了医疗质量和安全。
同时,北京市还督促医疗机构全面履行护理职责,推进按比例合法规范配备护理员,加强探视陪住管理和患者安全管理。目前,北京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已实现优质护理服务全覆盖,患者就医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政策支持与未来展望
为了进一步优化护理服务,北京市在政策层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全面实施护士电子化注册和区域注册,推进护士多机构执业,促进护士区域内合理流动和优质护理资源下沉基层。通过精简护理评价考核、开展继续教育等,为一线护士、基层护士松绑减负。
在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方面,破除了护士职称晋升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等倾向,护士高级职称评审通过人数、通过率均大幅提升。2023年,北京市护士高级职称通过人数较2018年增加70%,通过率提升15个百分点。
未来,北京市还将继续加大紧缺急需专业护士培养力度,推进护理服务从医院向社区、家庭延伸,构建更加完善的护理服务体系。同时,通过医联体建设、专科联盟等方式,发挥大型医院优质护理资源的带动作用,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护理服务能力,让优质护理服务惠及更多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