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归来:《大江大河》里的逆袭故事
高考归来:《大江大河》里的逆袭故事
1978年夏天,一个名叫宋运辉的农村青年正在田间劳作。他出身贫寒,父亲是“右派”,家里连吃饭都成问题。但这个18岁的少年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一定要通过高考改变命运。
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甚至在田间休息的间隙也不忘看书。终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安云大学化学系,成为了文革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这个改变,不仅改变了他个人的命运,也让他成为了改革开放浪潮中的一名先行者。
恢复高考:一个时代的转折点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决定从当年起恢复高考。这一决定,犹如一声春雷,唤醒了无数青年学子的求学梦。
1977年11月28日至12月25日,全国约有570多万年龄参差不齐的青年参加了高等学校招生考试。1978年2月,被录取的新生意气风发地走进了大学校园。这一年,加上1978年上半年的考生,两届学生分别被称为77级、78级大学生。加上79级,统称为“新三届”。
当时的高考题目相对简单,因为经历了十年浩劫,许多考生的文化基础都很薄弱。但即便如此,竞争依然十分激烈。据统计,1977年和1978年两次高考,平均录取率仅为5%左右。能够像宋运辉一样考上大学的,都是真正的佼佼者。
不同的选择,不同的命运
与宋运辉不同,剧中的另外两个主要人物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雷东宝,一个退伍军人,选择了回乡带领村民搞改革。他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凭借一股子闯劲和对政策的敏感,带领小雷家村走上了致富之路。他的故事,展现了那个时代农村改革的艰辛与希望。
杨巡则选择了个体经营的道路。他从一个小小的电器摊贩做起,一步步打拼,最终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商人。他的经历,正是那个时代个体户奋斗史的缩影。
这三个人物的选择,代表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社会的三种主要经济形态:国营经济、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而高考,成为了区分这三种路径的重要分水岭。
高考:阶层流动的金色桥梁
高考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点,更是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渠道。在那个年代,高考几乎是一个农村孩子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它不看家庭背景,不看出身,只看成绩。这种公平性,让无数寒门子弟看到了希望。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高考制度要改革,但这个改革要有利于优秀人才的选拔,有利于国家的发展。”高考制度的恢复和不断完善,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也为社会的公平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天,当我们再次审视高考的意义时,不禁感慨万千。虽然高考制度仍存在诸多争议,但它仍然是目前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之一。它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通过努力学习改变命运,让每个家庭都看到了希望。
正如《大江大河》中展现的那样,高考不仅改变了个人的命运,更推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它让我们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成就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