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3+1+2政策解读及选科建议:12种组合全解析
新高考3+1+2政策解读及选科建议:12种组合全解析
新高考“3+1+2”模式自实施以来,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种模式下,考生需要在物理和历史中选择一门作为首选科目,同时在化学、生物、地理和政治四门科目中选择两门作为再选科目。这种选科方式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文理分科模式,也对考生的选科策略和未来专业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从政策解读、选科建议、各学科特点分析等多个维度,为考生和家长提供全面的选科指导。
什么是“3+1+2”模式?
“3+1+2”模式是新高考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体含义如下:
- “3”指的是: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科目考试参加统一高考,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 “1”指的是:物理和历史,考生必须从物理和历史两个科目中选择一科,由各省自主命题,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 “2”指的是:考生从化学、生物、地理和政治四门科目中选两门,选考由各省命题,通过等级赋分的方式,将赋分后的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考生总成绩由全国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考生选择的3科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组成,满分为750分。即通常所说的“3+1+2”模式。
影响等级赋分原则
“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科目每科原始成绩为100分,转换后赋分成绩满分依然为100分,赋分起点为30分。”
转换时将各科目考生原始成绩从高到低划分为A、B、C、D、E共5个等级,各等级人数所占比例分别约为15%、35%、35%、13%和2%。
各科目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时,将A至E等级内的考生原始成绩,按照事先确定的比例,依照转换公式,分别转换到100~86、85~71、70~56、55~41、40~30五个分数区间,得到考生的赋分成绩。转换基数为实际参加该科目选择考的人数。
单科特性解读
选考科目与学科本身的特性是分不开的,下面大致列举各学科学习难度及选科情况,供考生做选科参考。
生物:整体难度在数理化生中最低,更易学习,性价比较高。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以及信息的提取能力。我国生物技术突飞猛进,学科社会价值越来越高,未来前景很好,也是理科能力较弱的考生的首选科目。
物理:难度较高,知识之间联系很紧密,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涉及的场景与实际生活比较贴近,对现在和将来的理科学习都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地理:文理兼备,学习难度低于理化生,背诵内容少于历史政治,考题客观但答案明确,相对比较容易拿高分,对于选择物理的偏理科生而言,大部分人会选择偏理科的地理,显然要比政治容易的多。
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难度低于数理,高于生物,要求考生拥有较高的识记能力的同时还要充分理解,这个学科是有助于考生的发散思维,是我们在今后繁杂工作能分析解决问题。
政治:记忆内容多且与时俱进、贴近生活。也正因为此,它每年试题变化大,所学内容可能和要考的内容就会有差距,而且教材上有可能没有,所以得高分不容易,而且关键是没有把握,浮动可能会较大。所以,导致选考的人数相对较少的。但政治是大学考研必修科目,如果高中未选考,造成长时间的知识断档,对今后的考研之路是有一定影响的。
学生选科时存在的盲目行为
跟风式胡乱选择:很多学生扎堆选择理化生,尤其是物理,但物理成绩不好的学生也跟风选了,强求的后果就是任人宰割。
靠感觉感性选择:有些学生完全跟着感觉走,自己感觉哪门学科学的还可以,成绩还不错就选了,其实人家这一门成绩好的更多,大部分都比你强。
靠兴趣爱好选择:有的学生是因为喜欢某个学科,或者喜欢某个老师,最终选了这门学科,上课喜欢听这个老师的课,但是就是考不了高分。喜欢老师和你最终能考多少分是两码事,不能感情用事,老师不能最后帮你考大学。
哪科分高选哪科:一些学生在选科时,会根据自己初中时学习各学科的印象来判断是否适合某个学科的学习,这样选择容易忽视初高中学科知识的区别。不能光看自己哪科分高就选哪科,有些学科的难点会出现在选科之后。
选文理矛盾学科,因暂时成绩回避难点:在3+1+2的12种组合中,有极少数学生选择史化生这样的组合。对于这种“文理兼顾”的组合,要慎重选择,“不推荐这样思维方式相互矛盾的学科组合,“3+1+2”的选择方式,实际上也是区分文理的”,这样选很可能没有专业可以报。
片面追求专业覆盖率:有的家长和学生对于以后的职业方向和未来没有规划,又担心高考报志愿受限,因此盲目选择覆盖率很高的组合。专业覆盖率只是选科时的参照因素之一,片面追求不可取。
过分钻“赋分”空子:现阶段,部分家长及考生在选科时存在“钻空子”心理,希望侥幸能选到赋分有利的科目。赋分情况会根据每年的选考情况有所变化,一般很难预测。从前期搜集到的各省选考数据来看,学霸选考物化的概率很高,考高分不易,而成绩略差一点的考生可能会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科目,这样就导致了在等级赋分制下,大家的总分越来越集中,中上游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
不明所以参考“重要”数据:往年选科数据是重要的参考指引,但是不同省份、不同分数段、不同选科模式下数据的可参考性是家长需要重点关注的。盲目参考数据不可取,结合所在省份所在高中数据才为上策。
必须考虑的四大要素
学科基础:学生和家长主要可以从分数、排名、知识掌握程度三个方面判断自己学科基础的强弱。
提升空间:判断学科的提升空间主要可以参考学科潜力、学科能力、学习习惯三个方面。
兴趣倾向:建议可以借助兴趣职业测试,帮助自己更准确地判断自身的兴趣倾向。
大学要求:对于新高考改革实施地区,各大学会发布各专业关于科目选择的要求,唯有按照要求选择了必选科目,高考时才能填报该专业。
“3+1+2”模式下12种选科组合
物化政:可选专业超过96%,专业选择面最广,共有737个专业可选。优势在于专业选择面广,利于将来考研和考公务员。但三门学科之间关联性小,学习跨度大,需要文理科素养兼备。
物化地:可选专业超过96%,理科、工科类的热门专业都可以报考,此外经济类、管理类、农学类、医学也在选择之列。优势在于记忆背诵内容较少,学科之间关联密。
物化生:可选专业超过96%,是传统的“理科组合”,但优生较多,竞争较大。适合理科特别好的学生。
物政生:可选专业92%左右,适合有理科情结但不喜欢化学的学生。
物生地:可选专业92%左右,整体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化学成绩不佳的同学可以重点考虑。
物政地:可选专业92%左右,最具学科思维挑战,学习难度大,选择人数较少。
历化政:可选专业65%左右,适合文科思维有优势,文字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强,逻辑思维相对不太强的学生。
历化地:可选专业65%左右,适合物理不擅长、政治不喜欢,或擅长以记忆为主,动手能力强,文字表达好的学生。
历生政:可选专业58%左右,适合对地理学科不感兴趣的学生。
历化生:可选专业65%左右,更适合对物理不感兴趣或物理成绩不理想,化学、生物成绩相对有优势的学生。
历生地:可选专业58%左右,学科跨度小但思维跨度大。
历地政:可选专业58%左右,学习难度低,选科人数多,竞争异常激烈。适合想选艺术专业、传媒专业的考生。
选科与未来选专业
- 选科,有哪些重要参考指标
- 能力:按自己最擅长的科目选择
- 兴趣:根据个人兴趣,选择最喜欢、最适合自己的学科
- 专业倾向:按目标专业对学科的要求来选;或根据专业覆盖面积,选择路径较宽的学科
- 选科与未来选专业
- 选科前必然要考虑未来就读的专业。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选科其实就是把高三的高考志愿选择提前到高一来考虑了。因为高校录取专业将与选考科目密切相关,现在选科就需要考虑未来就读的专业。
- 选科并不是任意选择的,因为高校在录取不同的专业时,是有专业必选的科目要求的。选择科目要注意目标大学的目标专业类对高中所选科目的具体要求,这种要求大概分为下面几种:有3 门科目要求、有2 门科目要求、有1 门科目要求、不限制选考科目。
各科对应专业
历史对应学科专业分类:考古学、民族学、历史学、世界历史、汉语言文学、文物保护技术、地理学科、政治学科、马克思主义研究等。
生物对应学科专业分类:生物工程类、医学类(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科学类(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等)、环境科学类(生态学等)、森林资源类、环境生态类、水产类、动物医学类、植物生产类、动物生产类、草叶科学类。
物理对应学科专业分类:理论与应用力学、地球物理学、应用物理学、机械类、信息与电子科学类、核工程与核技术学、航空航天类和武器类、测控技术与仪器、工程力学、材料科学类、热能与动力工程、电子科学类、海洋科学类。
政治对应学科专业分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经济学类(金融学、税务等)、政治学类、历史学类、工商管理类、社会学类(社会工作,家政学等)、教育学类、公共管理类、法学类(法学、知识产权、监狱学等)、哲学类(逻辑学、宗教学、伦理学等)
化学对应学科专业分类:和工程类、生物科学类、地质学类、医学技术类、林业工程类、公众卫生与预防医学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应用化学、化学与制药类、材料类(材料科学与工程等)。
地理对应学科与专业分类:气象类专业、城市规划类、旅游类、地质勘探类、资源管理类、地理教育类、酒店管理类、地图测绘类(卫星遥感,GPS专业)。
选择物理或者历史时需要注意什么?
误区一:历史比物理容易学:现在历史学科的试题对学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不但要求学生掌握书本中的知识点,还要求学生拥有非常好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而现在的学生大多是周而复始地刷题,课外阅读非常少造成学生知识面非常狭窄,这对历史考试是非常不利的。反观物理作为自然学科,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误区二:学历史高考更容易:有的学生人觉得历史学科简单易学,就选择了历史。在他们看来,容易学当然会学好,高考考上的机会就会更大。其实高考的难易程度和学科本身的难易程度并没有太大关系,高考的难易程度更大一部分是取决于录取率。
地位提升最明显的学科和最容易吃亏的学科
地位提升最明显的学科:物理在选科中占据了天然的优势。因为现在的大学,普遍都存在理科专业比文科专业多的情况,而就专业录取率来说,选物理被录取的几率更大。
最容易吃亏的学科:化学成了最吃亏的学科。如果选了物理作为必选科目,又在剩下的科目里挑了化学,那么就很有可能遇到神仙打架的情况。理科学霸最喜欢的就是能让他们不断思考,再思考的物理和化学,如果这么选,也就意味着将和身边的理科学霸成为同学。这对于那些中等水平,甚至是中上水平的学生,其实是相当没有优势的。
生物、地理成为选科“香饽饽”:在新高考“3+1+2”模式下,一定会有很多原来根本不学地理的理科生,在高考模式下被迫选择地理为高考考试科目,因为地理学科内容相对比较简单,而且内容多以记忆性知识为主。所以对于原来偏理科的学生来讲,地理学习更容易上手和简单,相对学习的时间也较短。
结语
新高考改革带来的选科制度变化,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文理分科模式,也对考生的选科策略和未来专业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选科时,考生和家长需要综合考虑学科基础、提升空间、兴趣倾向和大学专业要求等多个因素,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同时,也要避免盲目跟风、过分追求专业覆盖率等误区,理性对待选科这一重要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