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病因、症状与治疗方法全解析
脂溢性皮炎:病因、症状与治疗方法全解析
脂溢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发生在头皮、面部、胸背等皮脂腺丰富的区域。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马拉色菌感染、皮脂分泌过多、免疫功能异常等。
病因
脂溢性皮炎的发病是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认为其发病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
马拉色菌感染:马拉色菌是正常皮肤表面的共生菌,当其过度繁殖时,其代谢产物会激活体内免疫反应,诱导角质形成细胞产生促炎细胞因子,引起皮肤炎症反应和脱屑。
皮脂分泌过多:皮脂腺分泌功能亢奋,皮脂分泌旺盛,为马拉色菌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环境。
免疫功能异常:免疫功能下降或对马拉色菌的免疫反应异常,容易导致脂溢性皮炎发生。
其他因素:包括神经精神因素(如压力、紧张等)、饮食习惯(如高糖、高脂饮食)、环境因素(如湿度、季节变化)等。
症状
脂溢性皮炎的症状表现多样,主要根据发病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
头皮:常表现为头皮屑增多,可伴有瘙痒,严重时会出现红斑、丘疹,甚至有渗出、结痂,头发可能变得油腻、稀疏。
面部:常见于鼻唇沟、眉间、眼睑等部位,表现为红斑,表面有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可伴有瘙痒或灼痛。发生在眼睑时,可出现睑缘炎,表现为眼睑红肿、脱屑,严重时影响视力。
胸部和背部:多在皮脂腺丰富的区域,如胸骨附近、肩胛间区出现红斑,上覆油腻性鳞屑,边界可清楚或不清楚,有时会有轻度瘙痒。
治疗
脂溢性皮炎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般治疗:保持生活规律,睡眠充足,调节饮食,限制多脂及多糖饮食,忌饮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过度清洁和摩擦,使用温和的护肤品。
外用药物:抗真菌药物如酮康唑洗剂、二硫化硒洗剂等,可用于洗头、洗脸,以抑制马拉色菌;糖皮质激素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等,适用于炎症较重的皮损,但不宜长期使用;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可用于面部等皮肤薄嫩部位,能缓解炎症和瘙痒。
口服药物:瘙痒剧烈时可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炎症较重、范围较广或伴有脂溢性脱发时,可口服维生素 B 族、锌剂等;病情严重且其他治疗无效时,可考虑口服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药物或小剂量糖皮质激素。
其他治疗:红蓝光照射、强脉冲光治疗等物理方法,也可用于辅助治疗脂溢性皮炎,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皮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