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带货化妆品频出问题,如何保障消费者权益?
直播带货化妆品频出问题,如何保障消费者权益?
近日,一职业打假人发布视频称网红“疯狂小杨哥”带货的“鲜多裕”假原切牛肉卷已被罚款50万元。无独有偶,粉丝量超过2000万的“交个朋友直播间”也被曝出涉假货问题,其销售的一款“芬迪卡萨FENDI CASA月饼伴手礼”产品,与奢侈品品牌FENDI存在品牌关联性涉嫌造假。
近年来,“直播+电商”成为新兴的网购方式,尤其在化妆品领域迅速崛起。然而,直播带货中频繁出现的产品质量问题、虚假宣传等问题让消费者权益受到威胁。例如,2023年10月,李女士在某网红医美直播间购买了没有“械三资质”的水光针注射产品后脸部长痘。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需要平台加强监管,主播提高职业素养,相关部门加大执法力度,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消费环境。
直播带货化妆品的主要问题
假冒伪劣产品频现
直播带货的快速发展,让一些不法分子看到了制假售假的新渠道。2024年12月,信用广东发布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广州市丽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通过快手直播平台销售兰蔻、科颜氏、资生堂等假冒注册商标的化妆品,违法所得120余万元,最终被罚款42万元。这并非个案,据统计,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化妆品假货”的投诉多达2829条,其中多涉及欧莱雅、YSL、雅诗兰黛等国际大牌。
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
虚假宣传是直播带货中另一个突出问题。丝芙兰、雅诗兰黛、欧缇丽等知名企业都曾因虚假宣传被罚。例如,丝芙兰因宣传“欧缇丽尊贵璀璨时光精华”具有明显护肤效果但无法证明其功效,被罚款40万元。雅诗兰黛因宣称产品具有“年轻指数+77%”等功效但缺乏科学依据,被罚款238.1671万元。
责任划分不清导致维权难
当消费者在直播间购买到问题产品时,往往面临维权难的问题。主播、平台、商家之间责任界定模糊,消费者难以确定该向谁索赔。例如,在“疯狂小杨哥”售假事件中,消费者要求“退一赔三”,客服回应称主播只是带货,应当找商家赔偿。
问题成因分析
法律法规滞后
现行法律对直播带货这种新型商业模式的规定不够明晰,主播的身份在广告代言人与销售者之间模糊不清,导致责任划分难。虽然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等法规,但具体适用到直播带货场景时仍存在诸多争议。
监管难度大
直播带货具有隐蔽性强、跨区域、链条化等特点,给监管带来很大挑战。例如,一些假冒产品通过直播间的隐蔽链接销售,只有进入直播间才能下单,增加了执法难度。
利益驱动
主播与商家利益紧密相关,主播的收入主要来自产品销售提成,这可能导致他们在选择产品时更看重销量而非质量,甚至不惜夸大宣传或销售假货。
解决方案
加强监管和处罚力度
监管部门应加大对直播带货的监管力度,建立更为严格的处罚机制。对于屡次“翻车”的主播,可设立流量和推广的限制。同时,将头部主播作为重点监管对象,通过引入第三方质量评估机构,对带货产品进行事前筛查。
明晰各方责任
完善主播、平台、商家等各方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例如,北京市发布的《直播带货合规指引》就明确了平台、主播等各方的责任,为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指引。
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
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评估机构,对直播带货产品进行质量检测和审核,从源头上减少假冒伪劣产品的流入。
直播带货作为新兴的商业模式,确实为消费者带来了便利,也为品牌推广提供了新渠道。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保障消费者权益。这需要监管部门、平台、主播和商家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