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秀楼与吊脚楼:贵州建筑文化的双璧
甲秀楼与吊脚楼:贵州建筑文化的双璧
甲秀楼与苗族吊脚楼,一为城市地标,一为民族瑰宝,共同构成了贵州建筑文化的独特风景。它们不仅展现了贵州人民的智慧,更凝结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甲秀楼:四百年的文化传承
甲秀楼矗立在贵阳市南明河上的万鳌矾石上,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这座三层三重檐四角攒尖顶的石木结构阁楼,不仅是贵阳的地标性建筑,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甲秀楼的建造始于时任贵州巡抚江东之的倡议。他捐俸银在河中修建堤坝防洪,并在涵碧潭附近垒石作奋鳌状,寓意“独占鳌头”。楼名“甲秀”,取“科甲挺秀,人才辈出”之意,寄托了对贵州学子的殷切期望。据说,甲秀楼建成后,贵州人文蔚起,明清两代创造了“一武两文三状元”“七百进士六千举人”的骄人成绩。
甲秀楼的建筑布局精妙绝伦。从西湖路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城南胜迹”牌坊。这座石木结构的牌坊,下半部分为三门四柱石制构件,四柱前后八只下山狮,石鼓上的鱼纹象征连年有余,石梁上雕刻着八仙过海的法器。穿过牌坊,踏上浮玉桥,整座桥将两岸风光与甲秀楼、涵碧亭串联起来,构成了一道美丽风景线。桥面中线呈微“S”形,从空中俯视别具韵味。桥北原长100多米,现长92米,宽7米,为贵阳城区最长的桥。
甲秀楼坐东朝西,清晨太阳升起时,琉璃屋瓦闪闪发光,铜铸宝顶金碧辉煌,楼底烟波荡漾,天光水色融为一体。夜幕降临时,华灯齐放,流光四溢,车轮滚滚,人流不息,灯光和水光交辉,人影与楼影散聚,尽显传统与现代交融的都市气象。
吊脚楼:苗族文化的活化石
如果说甲秀楼是贵州汉族文化的代表,那么苗族吊脚楼则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瑰宝。在贵州的崇山峻岭间,依山傍水而建的吊脚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吊脚楼是苗族先民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结晶。它依山而建,前半部分悬空,用木柱支撑,既防潮又通风,还能避免野兽侵扰。楼顶覆盖杉树皮或青瓦,墙面多用杉木板,冬暖夏凉,十分舒适。吊脚楼一般分为三层:底层用于堆放杂物或饲养牲畜;二层是主要生活区,设有堂屋、卧室和火塘;三层则用于存放粮食和杂物。
西江千户苗寨是吊脚楼的集中展示地,这里居住着1400多户苗族人家,6000多人,其中99.5%是苗族。作为苗族历史上五次大迁徙的主要聚集地,这里保存着最完整的苗族文化传统。吊脚楼建筑群规模宏大,被誉为“干栏式建筑的活化石”。在这里,苗年节、鼓藏节、银饰、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世代相传,展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
两种建筑,一种文化
甲秀楼与吊脚楼,虽然风格迥异,但都体现了贵州建筑文化的精髓。甲秀楼注重文化教化,寄托了对人才辈出的期望;吊脚楼则体现了实用性和民族特色,展现了苗族先民的生存智慧。两者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共同构成了贵州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当今时代,甲秀楼已成为贵阳市的标志性建筑和文化地标,而吊脚楼则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它们不仅是建筑本身,更是贵州历史文化的见证者,承载着贵州人民的智慧与记忆,向世人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