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率揽储潮背后的银行转型之路
高利率揽储潮背后的银行转型之路
近期,多家中小银行上调存款利率或推出特色存款产品,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据上海证券报报道,河南荥阳农商银行3个月、6个月、1年期、2年期、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分别调整为1.15%、1.35%、1.80%、1.80%、2.05%。湖北宜都农商银行则推出了迎接2025年特色存款,起存金额5万元,1年期、2年期、3年期存款利率分别为1.45%、1.55%、2%,均高于普通定期存款利率。民营银行更是不甘落后,无锡锡商银行将20万元起购的三年期大额存单利率从2.8%上调至3%。
这一轮高利率揽储潮背后,反映了银行在年末年初关键时期的揽储需求。中小银行由于网点、品牌、客群基础、产品服务能力、融资渠道等方面与大型银行存在差距,往往通过提高存款利率来吸引客户。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表示,今年开门红营销时间节点略有提前,且利率调整策略呈现分化特点,短期存款利率出现阶段性逆势上升。
然而,高利率揽储并非长久之计。从银行角度来看,这会显著增加负债成本,挤压利润空间。数据显示,2023年末商业银行净息差已降至1.69%的历史低点,多家大型银行净息差降幅在16-31个基点之间。在贷款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银行需要平衡资产端和负债端的收益,过度依赖高息揽储将影响其可持续发展。
从市场角度来看,高息揽储可能导致银行间竞争加剧,影响金融市场秩序。为防止这种情况,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已发布倡议,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禁止通过手工补息等方式高息揽储。多家银行积极响应,对通知存款、协定存款等特色产品的利率进行调整。例如,中信银行将一天通知存款产品年利率从0.8%下调至0.65%,七天通知存款产品年利率从1.35%下调至1.00%。
面对监管压力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银行正在谋求转型。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重视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的提升,通过提供“金融+非金融”的一揽子服务来增强客户黏性。例如,一些银行与第三方合作伙伴在财务、税务等领域开展合作,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支持;有的银行则通过优化理财产品和零售银行服务,满足客户的全生命周期需求。
专家指出,银行应摆脱单纯依赖价格竞争的内卷局面,转向构建生态化服务体系。这不仅有助于降低负债成本,还能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未来,银行的竞争将更多体现在服务质量、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等方面,而非单纯的利率高低。对于储户而言,选择银行时也应更加理性,不仅要关注存款利率,还要考虑银行的服务质量、产品多样性和安全性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