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学霸购物车:大学生功利性阅读大揭秘
双十一学霸购物车:大学生功利性阅读大揭秘
双十一期间,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推出促销活动,大学生们的购物车里不仅有生活用品,还有不少与考试、求职相关的书籍。这种现象反映了当下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功利性阅读”趋势。一方面,为了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他们不得不通过大量阅读工具书和专业资料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快节奏的生活也使得他们倾向于选择快餐式的阅读方式以获取信息。然而,专家指出,长期的功利性阅读可能导致视野狭窄,影响独立思考能力。如何平衡功利性阅读与深度阅读,成为摆在大学生面前的重要课题。
什么是功利性阅读?
功利性阅读,顾名思义,就是带有明确目的性的阅读。它通常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标,特别是为了达成一些短期可见的利益而进行的短、平、快式的阅读。比如,为了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而阅读相关辅导材料,为了准备求职面试而阅读行业分析报告,这些都是典型的功利性阅读。
功利性阅读的表现
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功利性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指出,当前高校阅读趋势呈现出明显的功利性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阅读目的明确且单一:大学生的阅读活动往往围绕考试、求职等短期目标展开,缺乏对知识的纯粹追求。例如,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考试,学生们会大量阅读相关的复习资料和辅导书籍;为了增加求职竞争力,他们会阅读各种职业技能培训教材。
阅读内容局限性强:功利性阅读往往局限于特定领域或主题,缺乏跨学科的视野。学生们倾向于选择与自己专业直接相关的书籍,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这种单一的阅读模式可能导致知识结构的碎片化,难以形成系统的认知体系。
阅读方式快餐化: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学生们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和时间约束。因此,他们往往倾向于选择快餐式的阅读方式,如浏览电子书、观看视频课程等。这种浅尝辄止的阅读方式难以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
功利性阅读的影响
功利性阅读虽然能满足短期内的实用需求,但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重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寿堂指出,过度的功利性阅读可能导致以下问题:
视野狭窄:长期专注于特定领域的阅读会限制个人的视野,使他们难以接触到更广阔的知识领域。这不仅影响了个人的全面发展,也限制了创新思维的培养。
独立思考能力下降:快餐式的阅读方式难以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当面对复杂问题时,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往往难以提出独到的见解。
精神追求缺失:功利性阅读忽视了阅读的趣味性和精神追求,可能导致个人精神世界的贫乏。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强调,读书不仅能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更能培养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如何平衡功利性阅读与深度阅读?
面对功利性阅读的挑战,专家们提出了以下建议:
学以致用与学以修为相结合:刘寿堂教授建议,阅读应该兼顾实用性和精神追求。在追求短期目标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实现知识积累与精神成长的双赢。
培养个性化阅读习惯:陈平原教授提倡个性化的阅读方法,鼓励读者根据自己的性情和兴趣选择书籍和阅读方式。他认为,学问基本上是以自修为主,实在搞不明白的可以请教,读书必须将人生规划和书本知识相勾连,才能有真正深入的体会。
重视深度阅读的价值:在AI和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陈平原教授强调亲自阅读的不可替代性。他认为,深度阅读能够帮助人们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
合理规划阅读时间:建议大学生在完成必要学业任务的同时,每天留出一定时间进行自由阅读。可以选择一些经典著作、人文社科类书籍,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双十一期间,大学生们的购物车里装满了各种实用书籍,这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待。然而,真正的阅读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实用目的,更应该是一种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正如陈平原教授所说:“读书人要建立自己的阅读趣味和基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追求短期目标的同时,不失去对知识的纯粹热爱,不放弃对精神世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