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背后的功利性真相揭秘
全民阅读背后的功利性真相揭秘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句流传千年的诗句,道出了古人对读书价值的理解。然而,在当今社会,这句话似乎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书中有黄金屋,拿完黄金不读书”。这种现象,正是当前全民阅读背后功利性阅读的真实写照。
什么是功利性阅读?
功利性阅读,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的,特别是为了达成一些短期可见的利益而进行的阅读。这种阅读往往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读者带着特定的目标去寻找答案,一旦目标达成,阅读也就随之终止。
在当今社会,功利性阅读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为了考试而进行的应试阅读,为了升职加薪而学习的专业技能阅读,为了投资理财而研究的经济金融类阅读等等。这些阅读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目的性强,实用性强,往往忽视了阅读本身的价值。
功利性阅读的成因
功利性阅读的盛行,与当前社会的多重因素密切相关。
首先,社会竞争的加剧是功利性阅读的重要推手。在快节奏、高强度的生活环境中,人们的时间被严重碎片化,能够用于阅读的整块时间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不得不选择短平快的阅读方式,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有用的信息。
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功利性阅读提供了技术支撑。搜索引擎和大型数据库让知识获取变得前所未有的便捷,人们可以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而无需深入阅读和思考。这种“快餐式”的知识获取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功利性阅读的倾向。
最后,教育体制和评价体系的导向也不可忽视。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许多学生和家长将阅读视为提高成绩的工具,而非获取知识和陶冶情操的途径。这种功利化的阅读态度,很容易延续到成年后的学习和工作中。
功利性阅读的影响
功利性阅读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功利性阅读因其指向明确、知识密集、针对性强、效率高等特点,成为许多人提升自己、成就自己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当今知识更新迅速的时代,功利性阅读可以帮助人们快速掌握所需信息,应对各种挑战。
然而,功利性阅读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容忽视。它可能导致知识结构的残缺,使文化发展趋于单一,削弱阅读的文化传承功能。更令人担忧的是,功利性阅读可能培养出一批只关注短期利益、缺乏人文情怀的人,这对社会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如何正确看待阅读?
面对功利性阅读的挑战,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阅读?这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思考。
从国家层面来看,需要完善全民阅读的政策体系,优化阅读环境,提供更多优质阅读资源。同时,也要加强对数字阅读平台的引导,推动其从单纯的内容提供者向深度阅读引导者转变。
从教育层面来看,学校和家庭都应重视阅读习惯的培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注重其人文素养的提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从功利性阅读走向深度阅读。
从个人层面来看,每个人都应该反思自己的阅读习惯,有意识地培养深度阅读的能力。这不仅需要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更需要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学会在阅读中寻找乐趣,而不仅仅是追求实用。
结语:回归深度阅读
在数字化阅读日益普及的今天,深度阅读的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研究表明,深度阅读不仅能锻炼大脑,还能培养人的思考、想象和抽象推理能力。正如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所显示,深度阅读文学作品对大脑的锻炼效果尤为显著。
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于其国民的素质。我们需要的不是只会追逐短期利益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是有远大理想、有创造激情、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公民。这需要我们从现在做起,从每一个阅读者做起,重新审视我们的阅读习惯,让深度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阅读回归其本质,让“书中自有黄金屋”不再是一句功利的口号,而是成为每个人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