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改善情绪,科学证实:每周运动3-5次,每次45分钟效果最佳
运动改善情绪,科学证实:每周运动3-5次,每次45分钟效果最佳
近日,“坚持锻炼相当于1年多赚17万”的话题登上热搜,引发广泛关注。这一结论来自《柳叶刀》杂志的一项重要研究,该研究追踪了120万人的数据,发现运动不仅能改善身体健康,还能显著提升心理健康,其效果甚至超过收入增长和教育水平提升带来的积极影响。
这一发现与教育部等十七个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不谋而合。该计划明确指出,体育锻炼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能够有效调节情绪、疏解压力。
运动改善情绪的科学原理
运动为什么能改善情绪?科学研究揭示了其中的奥秘。运动时,大脑会释放一种名为内啡肽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能产生愉悦感,被誉为“快乐激素”。同时,运动还能促进神经生长因子的产生,有助于神经细胞的生长和连接,从而改善大脑功能。
此外,运动还能帮助人们转移注意力,暂时远离烦恼。在运动过程中,人们往往需要专注于动作本身,这有助于打断消极思维的循环,让大脑得到休息和恢复。
最佳运动方案
那么,什么类型的运动最能改善情绪呢?《柳叶刀》的研究给出了答案。研究发现,团队运动、自行车运动和有氧体操对心理健康最为有益,分别能降低22.3%、21.6%和20.1%的心理健康负担。
从运动时间来看,每次运动30-60分钟效果最佳,其中45分钟是理想时长。运动频率方面,每周3-5次最为适宜。值得注意的是,运动时间并非越长越好,超过3小时反而可能增加心理压力。
实用运动建议
对于普通人来说,最有益的运动方式是挥拍运动,如网球和羽毛球,它们能降低47%的全因死亡率。其次是游泳,能降低28%的全因死亡率,有氧运动如跑步则能降低27%。
但专家也指出,运动并不一定要局限于传统的健身项目。园艺、洗车、散步等日常活动同样有益。关键是要找到自己喜欢并能坚持的活动方式。
如何坚持运动
开始并坚持运动可能是一项挑战。专家建议,可以从自己喜欢的活动入手,设定合理目标,不要把运动视为杂务,而是将其看作帮助自己变得更好的工具。同时,获得医疗护理专业人员的支持也很重要,他们可以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指导。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运动不仅是一种身体锻炼方式,更是一种有效的情绪调节手段。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改善情绪,还能提升自信,增强社交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用运动点亮心情,拥抱更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