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群肝癌筛查指南》发布:彩虹计划助力早期发现
《中国人群肝癌筛查指南》发布:彩虹计划助力早期发现
近日,《中国人群肝癌筛查指南(2022,北京)》正式发布,这是我国肝癌防控领域的一件大事。该指南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委托中国癌症基金会组织专家编写,旨在规范和提升我国肝癌筛查效果,为肝癌的早诊早治提供科学依据。
在指南发布的同时,由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侯金林教授主导的“肝癌早筛彩虹计划”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这一计划通过创新的“医院-社区医联体”模式,将肝癌筛查关口前移,有效提高了慢性肝病患者的肝癌早诊率。
彩虹计划:创新筛查模式的基层实践
“肝癌早筛彩虹计划”是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内科、广东省肝脏疾病研究所与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共同发起的公益项目。该项目通过构建社区肝癌早筛早诊试点、搭建线下彩虹小屋、构建医患双端肝癌早控健康管理小程序等方式,实现了对社区慢性肝病患者的全病程数字化管理。
项目负责人郭亚兵教授介绍,彩虹计划的核心是建立“医院-社区医联体”模式。通过培训社区医生,提升其肝癌筛查知识和技能,使患者在社区就能完成初步筛查。对于高风险人群,则通过绿色通道转诊至上级医院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aMAP评分:精准识别肝癌风险
在彩虹计划中,aMAP评分模型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一评分模型由侯金林/樊蓉课题组开发,已被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推荐用于肝癌高危人群的筛查与监测。
aMAP评分模型基于年龄、性别、血小板、白蛋白和总胆红素等指标,可快速筛选出慢性肝病患者中的高风险人群。研究显示,通过aMAP评分,可以避免50%的低风险人群进行不必要的频繁筛查,将医疗资源集中用于10%的极高风险人群。
为进一步提高预测精度,研究团队还开发了aMAP-2和aMAP-2 Plus两个升级版本。这两个模型分别加入了甲胎蛋白的纵向数据和循环游离DNA信息,形成了一个三层序贯筛查策略,可以更精准地识别肝癌风险。
液体活检:肝癌早诊的新突破
在最新发布的《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4年版)》中,液体活检技术被多次提及。液体活检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如microRNA、甲胎蛋白变异体等,可以更早地发现肝癌迹象。
其中,7种微小核糖核酸(miRNA)组合的检测试剂盒miRNA7™表现尤为突出。研究显示,该试剂盒对肝癌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达到86.1%和76.8%,对AFP阴性肝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更是高达77.7%和84.5%。
指南建议,对于肝癌高危人群,除了传统的超声和血清甲胎蛋白检测,还可以借助DCP、7种微小核糖核酸检测试剂盒miRNA7™、AFP-L3等指标进行早期诊断。对于影像学检查发现的可疑结节,也可以通过这些标志物进行辅助诊断。
推动肝癌防控,提升患者生存率
这些创新举措和新技术的应用,正在逐步改变我国肝癌防控的面貌。据统计,我国肝癌的早期诊断率已从过去的20%左右提升至30%以上。随着筛查和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一比例有望进一步提高。
专家指出,肝癌的5年生存率与诊断分期密切相关。早期肝癌的5年生存率可超过70%,而晚期肝癌则不足10%。因此,通过早期筛查实现早诊早治,是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中国人群肝癌筛查指南(2022,北京)》的发布和“肝癌早筛彩虹计划”的实施,标志着我国肝癌防控工作迈入新阶段。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和基层实践的三重驱动,我国正在构建起更加完善的肝癌防控体系,为患者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