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皮亚杰告诉你:孩子为啥爱踢凳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皮亚杰告诉你:孩子为啥爱踢凳子?

引用
百度
6
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E%A4%E7%9F%A5%E5%8F%91%E5%B1%95%E9%98%B6%E6%AE%B5%E8%AE%BA/3592750
2.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6219128/
3.
https://www.scribd.com/document/740819475/%E8%B6%85%E5%AE%9E%E7%94%A8%E5%84%BF%E7%AB%A5%E5%BF%83%E7%90%86%E5%AD%A6
4.
https://m.zhangyue.com/readbook/11911970/9.html?p2=104185
5.
http://www.jxyanshan.gov.cn/jxyanshan/jyky/202402/dcee6f2c296f4dfb8bc8e95489202f03.shtml
6.
https://zh.wikibooks.org/wiki/%E8%B6%85%E6%99%AE%E9%80%9A%E5%BF%83%E7%90%86%E5%AD%A6/%E7%A4%BE%E6%9C%83%E5%BF%83%E7%90%86%E5%AD%B8

“妈妈,小凳子刚才踢了我!”你是否听过孩子这样抱怨?面对孩子无端踢打凳子的行为,很多家长感到困惑和无奈。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帮助我们理解这种看似“无理”的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

0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思维特征,而我们关注的“踢凳子”行为,主要发生在前运算阶段。

02

前运算阶段的思维特点

2~7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思维特征是“泛灵论”(animism)。泛灵论是指儿童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物体,包括无生命的物体,都具有生命和意识。在他们的眼中,椅子会说话,玩具会生气,甚至连一朵花也可能在哭泣。

这种思维方式虽然与成人逻辑不符,却是儿童认知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它反映了儿童正在努力理解周围世界,尝试将自己熟悉的“生命特征”投射到所有物体上。

03

踢凳子行为的心理解读

当一个2~7岁的孩子被凳子绊倒时,他可能会愤怒地踢打凳子,甚至大声斥责。这种行为背后,正是泛灵论在发挥作用。在孩子的心中,凳子不是无生命的物体,而是一个“故意”绊倒他的“坏家伙”。通过踢打凳子,孩子在进行一种心理上的“报复”,试图恢复内心的平衡感。

这种行为其实是一种自我调节机制。当孩子遇到挫折或意外时,他们还无法像成人那样理性分析原因,而是通过简单的因果关系来解释事件。在他们看来,既然凳子“故意”绊倒了自己,那么就应该“教训”它一下。这种解释虽然幼稚,却能帮助孩子缓解因意外摔倒而产生的心理不平衡。

04

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理解了孩子踢凳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后,家长可以采取更有效的教育方式:

  1. 避免简单说教:不要轻易斥责孩子“无理取闹”,而是要理解这种行为背后的认知特点。

  2. 引导情绪表达:教孩子用语言表达情绪,而不是通过踢打来发泄。比如可以说:“我知道你被凳子绊倒了,很生气。但是凳子没有生命,我们可以用其他方式处理。”

  3. 培养同理心:通过故事或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理解无生命物体与有生命实体的区别,逐步摆脱泛灵论思维。

  4. 提供替代解决方案:当孩子遇到类似情况时,引导他们思考更合理的解决方式,比如将凳子移开,避免再次绊倒。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了孩子踢凳子的行为,更为我们揭示了一个重要启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作为家长,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简单纠正他们的“错误”,而是耐心陪伴,引导他们逐步建立更符合现实的认知体系。

所以,当下一次你的孩子踢打凳子时,不妨蹲下身来,温柔地告诉他:“凳子没有生命,它不会故意伤害你。让我们一起把它放好,避免绊倒别人。”这样的回应,既尊重了孩子的认知特点,又帮助他们逐步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