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奇幻,为何《哈利·波特》风靡世界,中国仙侠只能“自嗨”
同样是奇幻,为何《哈利·波特》风靡世界,中国仙侠只能“自嗨”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在全球销量超过5亿册,全球总票房为78亿美元,堪称西方奇幻的标杆。相比之下,中国仙侠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受到网络文学的影响,导致部分作品角色设置和内核发生变化。国产仙侠剧和电影在工业化、审美和技术层面与西方奇幻作品仍有差距。
最近,改编自罗琳的电影《哈利波特》系列已经重映了,而且首天以极小排片拿下票房第一。要说《哈利波特》在全世界都非常的成功,《哈利·波特》小说的全球销量超过5亿册,改编的系列电影不算《神奇动物在哪里》,全球总票房为78亿美元,堪称西方奇幻的标杆。
西方奇幻文化的三大代表:西方奇幻史诗电影是《指环王》+《霍比特人》六部曲,西方奇幻童话标杆是《哈利波特》八部曲,西方奇幻剧则是《权力的游戏》。
相比之下,其他奇幻影视剧像《纳尼亚传奇》《黄金罗盘》等等,似乎都差了一大截。
仙侠都是自私自利?“网络小说”代表不了仙侠文化
中国仙侠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这部民国时代的旧文人作品,虽然可能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其内核基本上是佛道儒的正义战胜邪恶,追求长生和大道。
比如《蜀山》里面一个人气角色邓隐,就是徐克83版《蜀山剑侠传》里面郑少秋饰演的丁引,出场是德高望重的大侠,然后因为某种原因入魔变坏,但他也不完全是人性丧失,在道与魔中纠结,再到后面自我就义。
中国仙侠片发展到巅峰是徐克的《蜀山传》,也是90年代前后,当时武侠和仙侠流行文化达到巅峰。这个时候,台湾诞生了非常著名的游戏“三剑”《仙剑,轩辕剑、剑侠情缘》,这一支主要角色设置+剧情内核吸收香港武侠和台湾言情,也就是男女主角虽然谈恋爱,还谈得死去活来,但内核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天下大道,正义战胜邪恶,拯救天下苍生。
内地早期仙侠小说如《诛仙》《仙路烟尘》《尘缘》《搜神记》等,内核也是讲苍生和大义的,和大陆新武侠一样更像传统通俗小说。
内地仙侠小说真正角色设置,还有内核开始变化在2010年过后,也就是伴随《斗破苍穹》那类爽文开始,精致利已,杀人全家,夺取宝物,只要自己牛,成名的仙侠也就《凡人修仙传》那些,其实作品影响力,厚度啥的远不如以前。
东方仙侠,确实输给西方魔幻,但传播不出去不在这里
目前中国仙侠剧已经完全古偶化,大概就是非常“漫威超级英雄电影后期”的那种感觉。非常模式化,非常流水线化,非常非常的套路化,要记住哟,2024年以来国内还没有爆过一部古偶。
以前的电视剧只会把主角配角重点的枝干剧情演出来,会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演员是为剧情服务的,所以剧情不拖沓,集数刚刚好,剧播完观众看完才会让观众无限想象、回味剧情。 而现在的剧,不给观众留想象空间,什么都要演出来,剧情是为了给演员服务的,为了突出主角而突出的。
甚至是配角线的一个呼吸什么都要细演出来,明明是三言两语就能交代好的剧情,可能要拉长到用5-10集左右的时间讲完,这也就成了部分粉丝口中的“配角加戏”现象、观众口中的拖沓剧情现象,也因为这种剧情表现手法,没有留给观众想象空间,很容易让观众失去观看兴趣。
剧播完了就是播完了,没有重新看第二遍的欲望。以前的剧哪怕是《西游记》这种名著也能把时长控制在30集以内,而现在的剧动不动就40集、还要说自己是删减了的剧情。编剧可能是想以剧的形式把角色以“人”的形式表现出来,让我们觉得他们就是真实存在的、在大荧幕里“过日子”“过自己的一生”。
但他们却忽视了,我们观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日子可以过,看剧更多的是娱乐休闲放松自己,一些角色通过寥寥几笔的着重勾勒就足以让我们想象他的一生,过于繁琐反而会加重观众的烦闷心情。
更不用提,资本家的孩子,各种不用心的武打设计和剧情有多糟糕了。
最关键的问题还是,全世界流行文化传播,电视剧传播是天然不如电影的(因为它长),而游戏大概处于中间(它有全世界都能下载的平台),国产仙侠剧完全不能和欧美奇幻剧比较就不说了。
国产仙侠电影呢?你还是只能找到徐克两部《蜀山》,而且《蜀山传》当时票房还非常失败,现在大家成天怀念仙侠如何,但资本不敢冒险,只剩下一堆仙侠网大碰瓷“你剑来”“我剑来”那些玩意儿。
最佳例子还是得说因为言论被骂的乌尔善,在他之前“封神演义”是不是被中国影视资本玩烂了,电影上映前网友铺天盖地骂烂片,不看好,但结果质量不错还是拿了26亿票房,成了中国新时代商业大片标杆。
即使有言论争议,还是有大量观众期待《封神2》的神魔大战,如果后面两部质量节节攀升呢?
最后:大量网友和所谓的资本其实是一样一样的,追逐风潮然后用潮流热点代表一切,好比资本看到网文IP大卖就疯狂卖IP,但经常失灵。就像用“自私自利”代表整个仙侠文化一样。既然你说它代表了仙侠文化,那你又骂它干啥,而且没发现那时代的思潮,开始集体过时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