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揭秘网贷平台高息陷阱:你真的了解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揭秘网贷平台高息陷阱:你真的了解吗?

引用
央视网体育频道
10
来源
1.
https://news.cctv.com/2024/07/04/ARTIzC2SJH7bwZtdhXQwzXhz240704.shtml
2.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4-07-05/doc-incazrqt4507612.shtml
3.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587985
4.
https://www.sohu.com/a/820271056_121123811
5.
https://finance.sina.com.cn/money/bank/bank_hydt/2024-12-17/doc-incztimx5173560.shtml
6.
https://www.yicai.com/news/102423063.html
7.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980290
8.
https://m.dutenews.com/tewen/p/8652681.html
9.
https://finance.sina.com.cn/roll/2024-12-31/doc-ineciimx3868943.shtml
10.
https://xinwen.bjd.com.cn/content/s667ad37ce4b07e497a97209b.html

“只需上传身份证照片,马上就可以放款”“0息借一周”“无手续费”“无其他任何费用”……这些看似诱人的网贷广告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近年来,不少网贷平台通过各种手段设置高息陷阱,让借款人陷入财务困境。本文将为您揭示网贷平台高息陷阱的真相,并提供防范措施。

01

网贷平台高息陷阱案例

2024年7月,江西人李灵(化名)在刷短视频时看到一则借贷广告,立即点击链接,根据页面提示下载了“××行”App。注册、登录、填写完个人信息后,李灵提交了7000元的借款额度,系统随后显示,“资金来源:由××消费金融放款”。点击确认后,没过多长时间,李灵便收到了借款,同时还收到了“××行”App额外生成的一张790元担保费用账单,和一张月还款明细表——每月还款895元,年利率远高于国家标准。

02

高息陷阱的表现形式

  1. 虚假广告宣传:许多网贷平台通过“0息借一周”、“无手续费”等虚假广告吸引借款人,实际却暗藏高额费用。

  2. 强制下款:一些平台在用户未明确申请的情况下强制放款,如重庆市民陈女士在测试信用额度时被某App强制借款1000元,需要在5天内还款1900元,年化利率高达6480%。

  3. 各种名目费用:平台会以信息审核费、管理费、服务费等名义收取额外费用,如广东深圳的李先生在某网贷App上借款1800元,被加收168元担保费,实际年化利率达126%。

  4. 隐瞒真实利率:平台通过复杂的合同条款隐藏真实利率,如浙江绍兴的张女士借款5000元,实际到手3500元,每天利息300元,年化利率高达6480%。

  5. “砍头息”方式:即先扣除部分利息,如河南周口的罗先生使用“××易贷”App借款时,1000元借款实际只收到700元。

03

相关法律法规

根据《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应当在其经营范围内明确标注“网络借贷信息中介”字样。不具备相关资质的机构从事网贷业务属于违法。

网络贷款的从业主体包括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小额贷款公司、商业保理公司等地方金融组织。如果不具有上述资质,那么从事网络贷款业务就是违法的。

04

如何防范高息陷阱

  1. 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不轻信虚假广告,不随意点击不明链接。

  2. 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办理贷款时应选择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正规金融机构,避免使用无资质的网贷平台。

  3. 核实平台资质:可通过企业信息查询工具核实平台的经营范围是否包含金融业务或网络借贷中介。

  4. 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注意合同中的利率、费用等关键信息,如有疑问应及时咨询专业人士。

  5. 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提供身份证号、银行账户等敏感信息。

  6. 理性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避免过度借贷。

05

结语

网贷平台的高息陷阱给许多借款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困境,甚至导致一些人陷入债务危机。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查处违规机构,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同时,广大消费者也应提高警惕,理性借贷,选择正规金融机构,避免掉入高息陷阱。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