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桃花岭汉墓最新考古发现:21座西汉墓葬出土234件珍贵文物
长沙桃花岭汉墓最新考古发现:21座西汉墓葬出土234件珍贵文物
近日,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桃花岭汉墓周边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21座西汉时期的小型竖穴土坑墓。这些墓葬出土了陶器、滑石器、金属器等各类遗物共计234件(组)。其中,编号为M12的墓坑中还发现了较为完整的椁具痕迹,可能为罕见的双层结构墓葬。这一发现不仅丰富了长沙本地的汉墓考古材料,也为研究汉代双层墓的发展及传播途径提供了重要资料。此次考古项目用地的部分区域涉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代长沙王陵墓群”,进一步证实了该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桃花岭汉墓:西汉晚期长沙王陵墓
桃花岭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月亮岛街道桃花村,东距湘江800米~1000米,西距桃花岭汉墓封土中心点直线距离约510米。2024年2月至5月,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该项目内的古墓葬进行发掘。
本次发掘共清理古墓葬66座,其中1座为战国小型竖穴土坑墓,56座为西汉小型竖穴土坑墓,另有9座墓葬年代不明。这批墓葬保存情况较差,但仍共出土器物共计604件(组),其中软陶431件,多以仿铜陶礼器鼎、盒、钫、壶等器物为组合形式,亦有模型明器仓、灶、井等,硬陶119件,多为陶罐,滑石璧21件、铜镜4件,另常见泥钱、泥金饼等。
双层结构墓葬:汉代丧葬制度的新发现
在此次发掘中,编号为M12的墓坑引起了考古学家的特别关注。这座墓坑中发现了较为完整的椁具痕迹,初步判断可能为双层结构墓葬。双层结构墓葬在汉代较为罕见,目前仅在少数高等级贵族墓葬中发现过类似结构。
双层结构墓葬的出现,反映了汉代丧葬制度的复杂性和等级差异。这种墓葬结构不仅体现了墓主人的显赫地位,也展示了汉代工匠的高超技艺。M12墓坑的发现,为进一步研究汉代墓葬制度和丧葬习俗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出土文物:展现汉代工艺与生活
此次发掘出土的234件(组)文物,涵盖了陶器、滑石器、金属器等多个类别。其中,陶器以仿铜陶礼器为主,包括鼎、盒、钫、壶等,反映了汉代人对青铜器的崇尚。模型明器如仓、灶、井等,则生动展现了汉代人的日常生活场景。
滑石器和金属器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我们对汉代工艺水平的认识。滑石璧的精美工艺,金属器的实用价值,都体现了汉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此外,泥钱、泥金饼等随葬品,也反映了汉代人对财富的重视。
学术意义:长沙历史文化的新篇章
桃花岭汉墓及其周边墓葬群的发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首先,它进一步证实了长沙作为汉代长沙国都城的重要地位。其次,双层结构墓葬的发现,为研究汉代丧葬制度提供了新的视角。最后,出土文物的丰富性,为我们了解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此次考古发现,不仅丰富了长沙本地的汉墓考古材料,也为研究汉代双层墓的发展及传播途径提供了重要资料。随着研究的深入,相信桃花岭汉墓还将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汉代长沙国的历史秘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