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擦玻璃到创业:一个00后本科生的逆袭之路
从擦玻璃到创业:一个00后本科生的逆袭之路
2024年夏天,一则关于00后本科生做保洁创业的新闻引发热议。主人公张伟伯,南京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本应是众人眼中的“天之骄子”,却选择了一条出人意料的创业之路——开一家保洁公司。这个决定不仅让身边人惊讶,更在网络上掀起了一场关于年轻人职业选择的大讨论。
从工程单位到创业:一个年轻人的逆袭之路
张伟伯的故事要从他的第一份工作说起。毕业后,他进入一家工程单位,白天铲墙,晚上陪领导喝酒。不到三个月,他就选择了辞职。回到扬州老家后,他陷入了迷茫,整日拍摄低质量的小视频打发时间。直到朋友王坤找上门,带来了一个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机会。
“熟人搞了家政公司,除了月嫂、收纳又孵化了保洁分公司,要重新定义这个行业。”王坤的这句话点燃了张伟伯内心的创业热情。尽管对具体工作内容一无所知,他还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甚至工资多少都没问。
创业初期的艰难可想而知。团队成员都是年轻人,缺乏经验,连最基本的擦玻璃都要从头学起。“沙石杂物得先除掉,双面都放上刷子,从上往下画弧形,最后的小水印用无尘布抹去。”这些看似简单的步骤,张伟伯却花了整整一个星期才学会。
更大的挑战来自心理层面。当他们开始承接业务时,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客户和环境。“冬天玻璃上结了冰,得换热水擦。也有脚软的时候,客户家在22层,身体探出窗外2/3,要扣紧安全绳。”这些场景考验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勇气和毅力。
年轻人的新选择:用体力劳动夺回生活掌控权
张伟伯的选择并非个例。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4蓝领人才发展报告》,2019年以来,蓝领岗位招聘需求持续上升,25岁以下投递人数比5年前增长165%。在豆瓣“轻体力活探索联盟”小组里,有九万多成员正在讨论如何从白领转型为体力劳动者。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选择体力劳动?答案或许可以从他们的亲身经历中找到。
90后燕麦曾是一名文案工作者,每天面对电脑修改文案,逐渐感到厌倦。当她发现自己的视力因为长时间用眼而出现问题时,她决定做出改变。“重体力做不了,但是轻体力活能让自己培养好的用眼习惯,也能帮自己从无尽的文案修改需求中解脱出来。”
在意大利留学的李然也有类似的经历。他发现作为一名设计师,每月收入仅够维持生活,根本存不下钱。而转做餐厅工作后,虽然辛苦,但每月能存1000欧元,让他看到了改变生活的希望。
这些选择背后,是对传统白领工作的反思。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哪里都是打工,逃离虚无,不动脑子的体力劳动更开心。”在办公室里,日报、周报、月报、述职报告……这些看似必要的工作流程,实际上却让人感到疲惫和虚无。而体力劳动,虽然辛苦,但能获得即时的反馈和成就感。
重新定义劳动价值:从“低级”到“高级”的转变
在传统观念中,体力劳动往往被视为“低级”的,而脑力劳动则被认为是“高级”的。这种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职业选择,尤其是年轻人。但现实情况正在发生变化。
著名作家梁晓声在《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一书中写道:“绝大多数草根阶层的子女,若不能在成年以前摆脱娱乐和文艺的侵袭,即使上了大学,也不过成为比比皆是的脑力劳动者。”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现实:并不是所有脑力劳动者都能获得高收入和高地位,而体力劳动者的价值也在不断提升。
以香港为例,面包店学徒的薪资与初级文员或市场营销岗位相近,每月薪资在1万2到1万6左右。而在意大利,蓝领工资普遍高于白领,这促使许多留学生考虑转做体力工作。
这种变化背后,是社会对劳动价值的重新认识。在资本和权力的双重作用下,传统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界限正在模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意识到,劳动本身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关键在于如何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结语:在平凡中寻找不平凡
张伟伯的故事是一个缩影,反映了当代年轻人对职业选择的全新态度。他们不再盲目追求所谓的“体面”工作,而是更看重工作的实际意义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正如张伟伯所说:“靠自己的双手赚钱,不丢人,成就感来得很直接。”
这种转变对整个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它打破了传统的职业偏见,让更多人开始重新思考劳动的价值。无论是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每一份工作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或许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让每个人都能在平凡的工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不平凡。
正如一位网友所说:“在哪里都是打工,逃离虚无,不动脑子的体力劳动更开心。”这句话或许道出了许多年轻人的心声。在追求梦想的路上,或许我们需要的不是逃离,而是重新定义什么是真正的“体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