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揭示未来医院建筑设计和建设方向
一文揭示未来医院建筑设计和建设方向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未来的医院建筑将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场所,而是成为集医疗、康复、养老于一体的综合性健康促进中心。本文从安全性、可持续性、疗愈环境、积极生活方式以及医养结合等多个维度,探讨了未来医院建筑的发展方向和设计理念。
高质量及安全的医院环境
注重医院建筑的防灾减灾能力
医院建筑在灾害发生时承担着关键的救治和应急救援职责。因此,建筑的防灾减灾能力直接影响到医院在灾害情况下的功能发挥,涉及防震、消防安全、防洪涝、防风、防辐射和防感染等多个方面。医院设计须要考虑到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恢复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医院运营的影响。
加强医院的感染防控设计
感染控制在医院建筑设计中至关重要,首先要注重高效的废气、废物处理系统设计,应结合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与技术手段保证医院诊疗环境的安全可靠。医院可以通过合理的功能流线和空间形态设计以及气流组织,减少人员交叉感染风险,从而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同时,提升服务质量。为了降低空气传播感染的风险,医院建筑应采用先进的空气处理系统,例如:在病房的天花板上安装辐射空调面板,使空气从患者头顶上方排出,从而有效控制气流方向和速度;病房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家具设置也至关重要,适当调整家具和床位的摆放,可减少飞沫传播的风险(图1)。
图1 日本某医院病房的感染控制
建设安全的韧性医院
“安全的韧性医院”概念强调在面对自然灾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院能够快速恢复其医疗服务功能。这种设计理念要求医院建筑不仅要在物理结构上抵御灾害,还要在组织管理和服务流程上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和恢复力。医院应具备全面的风险评估和监控系统,包括:辐射监测等措施;对医疗气体、电信和电力系统进行全面评估,做好应急准备,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维持运营和提供关键服务。
医院应能够在灾难和公共卫生危机中保持韧性、快速适应突发事件、确保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安全性。通过综合的设计和操作策略使得医院能够在危机中维持关键功能,同时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长期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低碳建筑设计的实施
在“十四五”规划纲要的指引下,中国的城市建筑领域正逐步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控制制度,推动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医院建筑作为功能复杂的公共建筑类型,其碳排放管理尤为重要。这包括对直接碳排放(如建筑内部燃料燃烧)、间接碳排放(主要来自外部电力和热力供应)及隐含碳排放(建材生产和施工过程中的排放)的严格控制(表1)。实现低碳建筑,须要深入整合科学节能和清洁能源技术。
环境友好的设计
现代医院建筑设计在追求高效的同时,应采用促进人类健康与环境友好的建筑策略。例如,通过使用低碳建筑材料和支持本地生态系统的建筑方法,使医院建筑有效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损害。
未来的医院建筑,不仅要节能降耗,还应注重“健康促进”与“环境影响”两个重要维度。这包括天然采光、热环境和室内空气质量的优化。通过确保充足的自然光照和优良的空气质量,可以显著提升医院使用者的愉悦感,起到健康促进的作用。
在医疗设施的设计中,结合气候特点的设计可以提升建筑的功能性和舒适性,有助于创建一个高质量的特色疗愈环境。设计时应当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如温度、湿度、风向等,优化能源使用并增加患者的舒适度。例如:在亚热带地区,设计时要优化通风和遮阳,减少空调的能耗;而在寒冷地区,则应重视保温和室内暖气系统的有效性。适宜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有助于创建一个既环保又有益健康的医疗设施。
营造健康促进的疗愈环境
绿色疗愈空间
绿色疗愈空间的创建对于提升医院的空间质量至关重要。新加坡邱德拔医院就是典型的案例,通过多层次的立体绿化设计不仅增加了绿化面积,也改善了院区的微气候,并为使用者提供了更为人性化的休息和活动空间(图2)。
图2 新加坡邱德拔医院多层次景观绿化
芝加哥安妮与罗伯特· H · 卢瑞儿童医院进一步展示了如何在用地紧张的城市环境中打造绿色疗愈空间。该医院在其十一层设有近500㎡的空中花园,这个由玻璃围合的绿色空间从主体结构中伸出,配有蜿蜒的景观、瀑布和小型餐厅,为患者和访客提供了休息和交流的场所。空中花园的设计使得整个医疗环境更加舒适和宜人,创造了一个支持可持续发展和有益医患身心健康的环境(图3)。
图3 芝加哥安妮与罗伯特·H·卢瑞儿童医院
这些绿色疗愈空间的设计,使医院能够为患者和医务人员提供一个更为健康、舒适的环境。这些空间帮助人们舒缓紧张情绪、缓解心理压力,起到很好的疗愈作用,展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健康促进的医院知觉环境
舒适的环境有助于舒缓患者的情绪、加快康复的速度。医院室内的声环境、光环境和热环境都会影响患者的舒适度与康复进程。
例如,在高密度城市核心区营造益于健康促进的优质诊疗环境方面,美国马赛诸塞总医院隆德大厦是一个典型案例。建筑整体与周边城市肌理相契合,内部平面由两个互锁的C 形护理单元组成,使每层有更多的病房,对角的中央通道不仅缩短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路线、加强了与外庭院的直接联系,还使白天的日照能深入到建筑的核心(图4)。由于更安静的环境可以加速患者康复,医院大厦通过以下四项设计措施,实现安静和有益于治疗的设计目标:第一,将病房走道设计为锯形,减少声音反射和传播;第二,移动玻璃门保持可视性并在关闭时隔离噪声;第三,天花隔音板吸收谈话的声音;第四,橡胶地板抑制人和设备沿着走道移动发出的声音。由于这些综合降噪措施十分有效,经测试,患者层平均的噪声水平为46.5dB,比世界同类医院平均值(72dB)低35%。
图4 美国马赛诸塞总医院隆德大厦平面图
引导积极的生活方式
承载积极生活的医院公共空间
健康城市的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促进积极生活的重要职能。而现代医院往往通过医院街的方式组织医院的功能布局,因此,以人为本的医院街设计不仅为人提供舒适的通行环境,还应引导积极的生活方式。通过精细化和人性化的设计方法,如配套适宜的服务设施、增加绿植/休息座椅/艺术品等,增加了医院街的美观性和实用性,营造了承载积极生活的医院公共空间,有助于患者的康复(图5)。
图5 格罗宁根医学中心人性化的医院街空间
健康促进的环境设计
注重健康促进的疗愈性环境能够减轻患者的压力、改善他们的情绪,并激励他们参与到自我康复的过程中来。荷兰的Groot Klimmendaal 康复中心设计展示了如何利用建筑和自然环境的融合来促进积极的生活方式,同时创造一个有益于康复的疗愈环境。该中心设计巧妙地将自然景观引入到每一个角落,确保患者即使在内部也能感受到外部环境的亲近和舒缓。该设施不仅为患者提供康复服务,还通过体育设施和健身房等多功能空间为患者和当地社区居民提供活动场所,促进健康生活。内部设计如木楼梯和多层空间鼓励患者进行必要的身体活动,同时空间的连续性和自然光的利用以及环境与社区的融合,共同提升了患者的整体福祉和康复效率(图6)。
图6 荷兰Groot Klimmendaal 康复中心
面向未来的医、康、养有机结合
未来医院的构想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未来的医疗设施将不仅仅是治疗疾病的地方,而是成为健康、康复和养老服务有机结合的综合体。
2021 威尼斯双年展中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展示了未来医院的概念,探索了医疗服务的新可能,其中包括远程操作和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这样的医院将是自给自足的,类似温室空间,由自动化机器而不是人力来执行日常任务,精密的医疗操作则由高度精准的仪器执行。这种设置不仅减少了对人力的依赖,还提高了操作的准确性和效率,使得患者即使不直接访问医疗机构也能接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和远程医疗技术的融合是未来医院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未来医院将实现病症可视化和数字资产构建,促进医患沟通和科研合作。例如,通过构建医生的“数字分身”和患者的“数字孪生”,医院能够提供一系列前沿的医疗服务,如远程自由视角的手术观察和多维交互,这些都将大大提高诊疗的精准度和参与度(表2)。
医、康、养健康促进设施有机结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远程医疗技术的不断完善,健康需求的多样化和社区层面的健康管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将医疗服务与社区功能有机结合已成为未来医疗设施设计的重要方向。这种整合不仅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效率和覆盖度,还促进了社区成员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质量。城市健康单元的设计强调医、康、养健康促进设施有机结合,提高了健康促进设施的可达性,并分层级融入社区居民生活中。以重庆西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养老中心方案设计为例,展示了如何将医疗、康复和养老服务紧密结合,并融入社区的日常功能中(图7)。设计方案将医疗、养老、文体、服务功能,通过一条环形公共健步道有机联系成整体,这种设计不仅提供了必要的医疗和养老服务,还通过与社区的密切联系,增强了居民对健康服务的接受度和参与度,使得医、康、养设施成为社区生活的一部分。通过这种整合,医院和健康设施不仅是治疗疾病的地点,更成为了促进社区健康和福祉的中心。这种模式的成功实施,展示了未来医疗设施设计的潜力,即在提供高效医疗服务的同时,积极响应社区的健康需求,构建全面的健康支持系统。
图7 西永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养老中心
本文内容来自:
张春阳,朱元依.塑造健康城市理念下的医院建筑未来[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24,25(8):2-7.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