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调研桥头镇:用影视化表达传承“东深故事”
王晓调研桥头镇:用影视化表达传承“东深故事”
近日,广东省广播电视局局长王晓一行到访桥头镇,实地调研了东深供水工程及广电公共服务工作。王晓强调,桥头镇应充分利用东深供水工程的独特优势,通过纪录片等多种形式进行影视化表达,并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带。
东深供水工程:一条见证粤港同胞情的生命线
东深供水工程被誉为“香港供水生命线”,始于1964年。当时,香港遭遇60多年来最严重的水荒,300多万香港同胞面临缺水困境。在周总理的亲自批示下,这项工程仅用一年时间就建成通水,彻底解决了香港同胞的用水问题。
桥头镇作为东江水进入东莞的第一站,见证了这段历史。据桥头镇人莫剑良回忆,他的父亲莫康平正是首批建设者之一。当年,成千上万名建设者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通过人工开挖、肩挑背扛等方式,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奇迹。
影视化表达:让“东深故事”焕发新生
王晓在调研中特别强调,要充分利用东深供水工程这一独特资源,通过纪录片、微短剧等影视化形式进行表达。这条供水线不仅是水利工程,更凝结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精神。
事实上,关于东深供水工程的文艺创作已有先例。1993年创作的《多情东江水》广为传唱,词作者叶旭全曾任东深供水工程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他亲历了工程的多次扩建改造,见证了供水能力从初期的0.68亿立方米提升至24.23亿立方米的历程。
王晓此行调研,正是希望进一步挖掘这一题材的影视价值。通过现代视听语言,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呈现给更多观众,既是对历史的铭记,也是对新时代粤港合作的展望。
公共服务:文化惠民的新篇章
除了关注重大工程的影视化表达,王晓还详细了解了桥头镇的广电网络运营、业务融合发展及安全播出等情况。近年来,桥头镇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持续发力,通过信息公开、文化活动等形式,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在新时代背景下,广电公共服务已不仅仅是传统的广播电视覆盖,更包括数字电视、网络视听等多元服务。王晓强调,要推动媒体与通信技术的深度融合,为“百千万工程”贡献更多力量。这既是对过去成就的肯定,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期待。
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对未来的展望。通过影视化表达,东深供水工程的故事将被更多人知晓;通过公共服务的创新,桥头镇的广电事业也将翻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