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新挑战
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新挑战
智能网联汽车的普及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同时也引发了严峻的信息安全挑战。据统计,2023年全球共发生295起汽车信息安全事件,其中95%以上是通过远程攻击实现的。截至2023年底,我国车联网产品安全漏洞专业库(CAVD)已收录超过3000条汽车漏洞数据,影响车辆规模预估达千万余辆。
多维度安全威胁
智能网联汽车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主要来自车端、管端、云端以及其他关联生态四个方面。
车端风险主要涉及车载信息娱乐系统(IVI)、车载网联通信终端(T-BOX)等智能终端模块,攻击者可通过UDS/OBD、USB、CAN总线等接口进行ECU篡改、恶意软件更新等攻击。
管端风险包括远程和中程信息安全风险,如中间人攻击、消息篡改、重放攻击、窃听等。云端风险则主要来自Web应用安全、中间件安全、移动安全和云服务安全等方面,可能引发SQL注入、跨站点脚本(XSS)等攻击。
其他关联生态,如手机端App、智能充电设施等,也存在诸多安全风险。例如,手机端App可能遭受SQL注入、Root、代理环境、反编译等攻击,一旦被恶意利用,将直接影响车辆安全运行。
防护措施与挑战
面对这些安全威胁,行业正在积极应对。一方面,通过建立纵深防御体系,从硬件到软件、从终端到云端进行全面防护。另一方面,加强云端监控响应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安全事件。
然而,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应用,车联网的网络安全环境日益复杂。例如,2024年全球5G基站总数将超480万个,预计到2025年将有超过4亿辆联网汽车投入运营。这不仅增加了通信安全保障的难度,也使得系统安全可靠保障的难度大幅提升。
政策法规进展
为应对这些挑战,我国已发布多项强制性国家标准。例如,《汽车整车信息安全技术要求》规定了汽车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以及外部连接安全、通信安全、软件升级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
这些标准与联合国UN R155/R156法规充分协调,既提升了我国汽车产品的信息安全防护技术水平,也为规范车企软件升级行为、保障消费者权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产业布局与合作
主流车企和科技公司正积极布局智能网联汽车安全领域。例如,长城、一汽等主机厂联手互联网公司,共同打造更安全的车载系统。同时,基础电信企业、科研机构、网络安全企业等也在加强安全能力协同建设。
然而,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服务平台成为攻击重点,2023年针对车联网服务平台的攻击达805万次,同比增长25.5%。此外,数据泄露风险严峻,丰田、马自达等车企都曾发生数据泄露事件。
随着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的不断提高,信息安全问题将更加凸显。这不仅需要技术的持续创新,更需要产业链各方的紧密协作,共同构建更加安全可靠的智能网联汽车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