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动驾驶遇上“电车难题”:技术进步中的道德困境
当自动驾驶遇上“电车难题”:技术进步中的道德困境
当一辆失控的电车即将撞上前方轨道上的五个人时,你是否应该扳动道岔,让电车转向另一条轨道,即使这意味着会撞死另一个人?这个经典的哲学难题如今在自动驾驶汽车领域有了新的诠释。
从哲学思辨到技术现实
英国哲学家菲丽帕·福特(Philippa Foot)在1967年首次提出的电车难题,如今已成为探讨自动驾驶汽车道德决策的经典案例。这个思想实验揭示了人类在面对生命权衡时的道德困境:是选择不作为,让五个人丧生;还是主动采取行动,牺牲一个人来拯救更多人?
在自动驾驶领域,这一难题被赋予了新的现实意义。当自动驾驶汽车面临不可避免的事故时,应该如何选择碰撞的方向或目标?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深刻的伦理问题。
不同伦理理论的视角
面对自动驾驶版的电车难题,不同的伦理理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 结果主义(Consequentialism)认为,应该选择能够产生最好结果的行动。从这个角度来看,自动驾驶汽车应该选择牺牲少数人来拯救更多人。
- 义务论(Deontology)则强调行为本身的道德性,而不是结果。根据康德的绝对命令,即使是为了拯救更多人,也不应该主动牺牲任何无辜者。
-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主张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因此倾向于牺牲少数人。
- 罗尔斯主义(Rawlsianism)强调公平和正义,要求在做出决策时避免更大的伤害。
- 基于权利的伦理学(Rights-based Ethics)认为生命权是绝对的,不应为了任何目的而被牺牲。
技术局限与责任归属
2018年,Uber在亚利桑那州测试的3级自动驾驶汽车发生了一起致命事故,导致一名行人死亡。这起事故凸显了当前自动驾驶技术的局限性:
- 环境检测系统的可靠性问题
- 人工干预的及时性问题
- 道德决策算法的缺失
更令人困惑的是责任归属问题:当自动驾驶汽车发生事故时,责任应该归咎于谁?是制造商、软件开发者、车主还是乘客?在Uber事故中,虽然备用司机被指控犯有过失杀人罪,但这种处理方式显然无法完全解决自动驾驶带来的责任归属难题。
未来之路:建立道德算法
面对自动驾驶带来的伦理挑战,国际社会已经开始行动: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人工智能道德框架应优先考虑避免伤害和尊重人权,强调安全、非歧视、人类监督和问责制。
- 欧洲议会研究服务机构正在研究如何在算法中嵌入道德原则,并推动全球政策和法规与人工智能创新同步发展。
然而,如何将这些伦理原则转化为具体的算法,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正如哈佛商学院教授约瑟夫·巴达拉科(Joseph Badaracco)所说:“在不久的将来,真正的伦理决策将被委托给这些系统——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
结语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关乎人类道德和社会责任的深刻议题。正如康德所说:“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在设计自动驾驶汽车的道德算法时,我们必须始终将人的尊严和权利放在首位。这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包括哲学家、工程师、法律专家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以确保技术的发展能够真正造福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