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崇祯帝的治国新招:君臣面对面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崇祯帝的治国新招:君臣面对面

引用
网易
10
来源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UA8HSOB05562IRX.html
2.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304718
3.
https://new.qq.com/rain/a/20240521A0992200
4.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2%81%E5%B4%87%E7%85%A5/132662
5.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VK5GLQG05533IFY.html
6.
https://www.sohu.com/a/808024279_121165708
7.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8%90%E5%9F%BA%E5%91%BD
8.
https://crlhd.xmu.edu.cn/2024/1126/c11794a490260/page.htm
9.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8%85
10.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9%9A%E6%B8%85

崇祯帝在位期间,面对内忧外患的严峻局势,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治国措施。其中,他频繁于文华殿、平台等地召对群臣,通过直接对话了解政情并传递政令,这一制度革新不仅淡化了内阁等中间机构的重要性,还实现了皇帝与廷臣相对直接的交流,以确保政情上达与诏令传递渠道的通畅。这一模式也为清初中枢决策体制提供了重要参照,体现了皇权走向台前的趋势。

01

召对制度的历史渊源与创新

召对制度并非崇祯帝首创,而是明朝的一种传统议政方式。明朝建极殿(今保和殿)后有一个大平台,平台上建有隔开内廷和外朝的墙,墙上开有两座小门名为云台东门和云台西门,所以这个平台亦被称为云台。议论大事时为了便于皇帝听清楚大臣们的意见,明朝皇帝便在这个云台上召集群臣议事。这个制度也有让皇帝与臣子们近距离接触增加亲近感,以便大臣们畅所欲言的目的。

崇祯帝对这一制度进行了创新性的运用。他频繁召对群臣,特别是在处理重大事务时,如袁崇焕的“五年复辽”承诺就是在召对中提出的。这一制度的创新之处在于打破了传统的内阁决策模式,实现了皇帝与大臣的直接交流。

02

制度创新的背景与目的

崇祯帝即位后,面对魏忠贤阉党势力的威胁,迅速采取行动清除其党羽,恢复东林党人地位,试图整顿吏治。然而,这一系列政治改革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明朝面临的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崇祯帝开始寻求新的治理方式,以加强皇权并提高决策效率。

召对制度的创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通过直接与大臣对话,崇祯帝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政情,及时作出决策。同时,这种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也有助于增强皇帝与大臣之间的信任,减少中间环节的干扰。

03

具体应用与实际效果

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五月(以下不做说明都为农历时间),袁崇焕被任命为了蓟辽督师。七月一日,袁崇焕风尘仆仆地赶到了北京城。然而直到七月十日,崇祯帝朱由检才召袁崇焕平台召对。也就是在这一次平台召对中,发生了一件后世很知名的事情——五年复辽之诺。“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这里很有趣的一点,《明史》将臣子的重要奏章内容都会收录,但是袁崇焕提出的这个五年复辽方略如此重要的奏章,《明史》却只字不提,很突兀地就记载袁崇焕承诺‘五年复辽’。许誉卿而这其后,《明史》又记载兵科给事中许誉卿在召对中间休息时,问袁崇焕凭什么认为五年可以复辽,袁崇焕对此表示只是为了安慰小皇帝。这个记录大家不觉得怪异吗?对于后金的实力,袁崇焕应该是明廷大员中最为清楚地。袁崇焕对后金的策略就是筑城用大炮遏制住后金的攻势,然后训练精兵步步为营反推后金。这个策略十分简单,但是却充分发挥了明朝的优势,所以是一个很好的笨办法,可是必然十分费时。因此没有人比袁崇焕更清楚,五年内将后金逐出辽东边墙是难如登天的事情了。可是他为什么会对朱由检做出这样一个不切实际的承诺呢?所以许誉卿才会提醒袁崇焕,现在这位皇帝可是位很较真的主,你五年不能复辽到时可是会受罚的哟。袁崇焕听后怃然自失。古代文字十分精练,《明史》编纂在这里使用了怃然一词表示袁崇焕的态度,自然是有其用意的。怃然这个词表示的是对某人失望或者惊愕,这里显然是惊愕的意思,这说明袁崇焕说这话时并没有深思熟虑。袁崇焕是一个做事很冲动的人吗?似乎《明史》是想要给袁崇焕塑造这么一个形象的,但是从袁崇焕具体行事看,他虽然有很豪气的一面,但是他也有非常谨慎和圆滑的一面。孙承宗当年最初看好阎鸣泰,但是发现此人只会说大话缺乏实际能力后便冷落了他;而袁崇焕在孙承宗手下却一路得到提拔,袁崇焕提出的主张大多也被孙承宗接受。而且袁崇焕这人没有任何他卷入朝廷内部争斗的记录,从这一点也能看出他是一个十分谨慎的人,从不置身于政治斗争中,不过这后来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的悲剧。而宁锦之战后面对阉党的围攻,袁崇焕没有栈恋权力直接走人同时不忘请求给魏公公修生祠。这其实就是他向魏公公表明,自己没敌对的意思,这也是他能全身而退的关键,所以他也是很圆滑的。因此,袁崇焕承诺五年复辽,极有可能是朱由检坚持定一个时限,所以他才做出了这个承诺。但是《明史》为何不记录朱由检要求定时限的事情呢?而且朱由检为何一定要定一个比较短的时限呢?如果孤立地看这件事,确实没法让人想明白,但是结合朱由检在袁崇焕背后的那个人那里吃瘪的事情,也许就能理解了。朱由检除了为了让袁崇焕卖力干活上一个紧箍咒外,他很可能也是故意借这个事情发泄一下自己的胸中怨气。也许此时他已经在谋划着什么,袁崇焕正好是一个楔子。也许袁崇焕最后的悲剧,在他踏入北京城那一刻起便已经埋下了种子。

04

历史影响与启示

崇祯帝的召对制度创新在当时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改变了明朝传统的决策机制,还为清朝的中枢决策体制提供了重要参考。虽然清朝在入关后并未保留这一制度(云台在重修三大殿时已被拆除),但其体现的皇权直接干预政务的理念,对清代的军机处等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然而,这一制度也存在明显的局限性。频繁的召对虽然提高了决策效率,但也导致了内阁等中间机构的边缘化,削弱了政府的稳定性。同时,过度集权于皇帝个人,也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政治腐败。

崇祯帝的召对制度创新,体现了皇权走向台前的趋势。这一制度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集权体制的固有缺陷。它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提醒统治者在追求高效决策的同时,也要注重权力的制衡与监督。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