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主任医师刘浙伟:中医养生提升肾功能
副主任医师刘浙伟:中医养生提升肾功能
副主任中医师刘浙伟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中医养生方法对慢性肾病患者有显著帮助,特别是能有效提升肾小球滤过率。他采用益气、化瘀、补肾的方法,成功帮助多位患者降低肌酐水平,改善肾功能。
中医对肾功能的独特认识
与西医不同,中医所说的肾不是单纯指肾脏这一个器官,而是“肾”相关的整体系统,涉及泌尿、生殖、免疫等多个方面。中医理论认为,肾为人体“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肾精的充足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繁衍后代的能力。
同时,肾还主水液代谢,调节体内水液的分布、排泄,维持水液代谢平衡。此外,肾与骨骼、牙齿、耳朵及头发等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肾中精气充足,髓海得以充盈,骨骼和牙齿才能坚固有力,耳朵才能聪慧,头发才会茂密有光泽。
刘浙伟医生的临床实践
刘浙伟,副主任中医师,20世纪70年代考入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师承全国十大名医潘澄濂及当代名医史奎钧。1978年恢复高考后,进入浙医大系统学习西医理论。大学毕业后,刘浙伟回到省中医研究所工作,作为早期的中西医结合医生,临床之余兼任门诊部主任。自省立同德医院成立后,刘浙伟奔赴新的医疗岗位。
临床40余年来,他将中西医深度结合,对治疗慢性肾病、胃病、肝病、颈动脉斑块等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慢性肾病,一般认为,久病必虚,当然要用补法,以补肾为主。确实,患者往往有神疲乏力,腰膝酸软,面色晄白等肾虚症候。所以补肾气,温肾阳,都是治疗的常态。但是,肾病症候中有一个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就是浮肿(包括脚肿,眼睑及面部浮肿等),尿少多泡,尿臭味重等,这在中医来说属于实证。”
刘浙伟医生说:“因此慢性肾病是‘虚中有实’,实就是肾的瘀血,它妨碍了血流的灌注,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肌酐尿素氮等废物难以滤出,引起指标升高。因此活血化瘀是解决这个‘实证’的关键。”
对于肾病,刘医生的治疗原则是:益气,化瘀,补肾。打通肾脏微血管,滤出肌酐。
68岁阿姨的案例
胡阿姨,68岁。40年前开始尿路感染。时间一长,尿频尿急还刺痛,近两年发展成了肾萎缩和慢性肾病。
2023年体检发现:肌酐245μmol/L(正常高限97μmol/L),尿素氮21.9mmol/L(正常高限7.1mmol/L),超标2倍左右,尿蛋白“++”,毛病加重了。
之后,胡阿姨面部水肿,下肢也开始浮肿,胡阿姨担心会变成尿毒症。经过多方打听,胡阿姨找到了刘浙伟医生。
四诊合参,刘医生开了中药方。服药一个月,胡阿姨尿频尿急少了,浮肿开始消退,她心急地去化验。结果肌酐降了53 mmol/L,到了192;尿素降到了18.46。
胡阿姨有信心了,继续服药3个月,原本怕冷的手脚变温热了,面部及下肢浮肿基本消失,多年的尿路感染也再未发作。“肌酐降到153;尿素氮降到13.78;尿蛋白只有一个‘+’。”胡阿姨高兴地说,“四个月肌酐降了92,我很满意。”
刘浙伟医生说,该例为典型的“肾阳虚证”,而肾阳虚就是以肾气虚进展而来,气虚则血行不畅,使肾功能下降。所以,在补肾阳的同时再益气活血,就十分对症了。
87岁爷爷的案例
“刘医生,我肌酐又高了,又要麻烦你了。”3月24日,87岁的陈爷爷,颤巍巍来到刘浙伟的门诊。
原来两年前,陈爷爷就发现了慢性肾病,当时肌酐204μmol/L,尿素13.8mmol/L,尿蛋白“++”。担心之后要血透,当年6月,陈爷爷在家人的陪同下找到刘浙伟医生,寻求中医帮助。
初诊时,陈爷爷面部虚肿、全身乏力、行走缓慢,自述每晚起夜4-5次,严重影响睡眠,同时还有头昏脑涨等不适。
四诊后,刘医生看陈爷爷舌质紫黯、脉很涩,认为是肾气虚、瘀血阻络,先用黄芪、生晒参、肉苁蓉、制黄精来补益肾气,再加丹参、地龙等活血化瘀为治则,开了中药方。
服药一个月,陈爷爷去复查。肌酐降到了178.4,他放心多了,就坚持服药。
3个月后再复查,陈爷爷肌酐降到151.4,尿素降到11.6。虽然还没正常,但身体蛮舒服,老人家觉得有点老年病也正常,就自行停药了。就这样一年半下来,倒也稳当。
今年3月体检,陈爷爷的肌酐239.4,尿蛋白“+”,赶紧再求助刘浙伟医生。
这次吃了1个月中药,4月25日,陈爷爷肌酐降到203.2,尿蛋白基本消失。陈爷爷不敢马虎了,目前还在服药中。
刘医生说:“慢性肾病治愈困难,停药后复发也常见,病人要平常心。在指标趋于稳定的时候,最好再巩固下,减少复发。”
69岁大伯的案例
陈大伯,69岁,10多年肾病史。他吃药很仔细,吃饭也仔细,但肾小球滤过率一直在下降,肌酐也总是超上限20-30μmol/L。
去年,他慕名找到了刘浙伟医生,当时肾小球滤过率仅45.54 ml/min,肌酐132。
刘浙伟四诊后,跟大伯说:“肾小球滤过率是肾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值不低于80,你是45.54,你70岁不到,这样太低了,要重视的。”
考虑陈大伯肾小球瘀堵严重,血液灌注不足,刘医生以活血破瘀为治则,用药上力求打通微血管,恢复肾小球的血流灌注。
服药2个多月,陈大伯肌酐101,正常了。最可喜的是,肾小球滤过率回到了66.5,肾功能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了。
刘浙伟认为,肾小球滤过率不低于20的患者,不要放弃信心,此时中医药治疗仍有价值。因为此时尚有肾小球未完全坏死,大有希望可以挽救。“经过中医调理,能让肾小球滤过率达到40以上,就可能摆脱血透,或者拉长血透间隔,减小肌酐峰值。”
中医养生提升肾功能的具体方法
起居有常:早睡晚起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对于肾脏健康至关重要。中医学认为“天人相应”,古人一直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冬天昼短夜长,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界规律做到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肾脏作为人体的“先天之本”,贮藏着生命的精气和元气,熬夜过程中持续消耗肾中精气以维持生命活动,长期熬夜会耗损肾中精气进而导致肾虚。因此建议大家冬季应早睡,避免熬夜,保证每晚7-9小时的睡眠时间,以养精蓄锐。
饮食调养:多食黑色食物,辨证施膳
根据中医五行理论,“五色入五脏,黑色独入肾”“黑色属水,水走肾”,所以黑色的食物可以“补肾”,这类食物主要有黑豆、黑芝麻、黑米、黑枣等。药膳是中医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冬季养肾可以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症状,选择适合的药膳进行调理。如肾阳虚者可选用鹿茸、淫羊藿、锁阳、杜仲等温补肾阳的药材;肾阴虚者则可选用枸杞子、女贞子、桑葚、山萸肉、熟地等滋养肾阴的药材。药膳的烹饪方式也应以炖煮为主,既能保留药材的有效成分,又能使食物更加鲜美可口。
情志调节:避免过度恐惧
《黄帝内经》指出“肾在志为恐”“恐伤肾”“恐则气下”,恐惧被认为是一种负面情绪,过度或长期恐惧会导致肾气耗损,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出现腰膝酸软、尿频尿急、遗精早泄等症状。为了避免过度恐惧对肾脏造成损害,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接触可能引起恐惧的事物或情境。例如,减少观看恐怖电影、避免参与高风险活动等,从而减少恐惧情绪的产生。
功法锻炼:养肾固本
八段锦是各家名医大力推荐的养肾绝活,主要是因为八段锦这套动作能够很好地刺激到肾脏部位的穴位,如八段锦第六式“两手攀足固肾腰”通过大幅度的前屈和后伸,刺激了人体督脉(人体后正中线上)、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两侧旁开1.5寸)、命门穴、肾俞穴和腰阳关穴,可以起到疏通经络、固肾强腰的作用。
摩腰法:腰为肾之府,肾主骨生髓。腰的好坏与肾的关系非常密切。“肾虚则腰惫矣。”通过搓腰运动,疏通腰部气血运行,起到健肾强腰的作用。具体做法:两手掌对搓至手心热后,分别放至腰部,手掌贴向皮肤,上下按摩腰部,至有热感为止,早晚各一遍,每遍约200次。
足心按摩法:涌泉穴位于足心,归属于肾经,按摩涌泉穴可以调节肾经,强腰固肾。具体做法:每日临睡前,以拇指按摩涌泉穴,顺时针方向按摩100次,有强腰固肾的作用。
叩齿吞津法:中医将叩齿称为“叩天钟”,肾主骨,齿为骨之余,中医认为牙齿的经络和肾经是相通的,可以通过叩齿的方法来养肾。具体做法:每天清晨起床后、午休后、晚上睡觉前,全身放松,口唇微闭,上下牙齿轻轻叩击,先叩臼齿,再叩门齿,各叩36次,叩齿的力度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以不引起疼痛为宜。
唾液在中医里被称为“金津玉液”,具有滋养五脏六腑的作用,吞津可以滋养肾阴。具体做法:叩齿后,舌头在口腔内搅动,顺时针9次,逆时针9次,等唾液满口时,分三次缓缓咽下,可起到滋补肾阴的功效。
艾灸和穴位按摩法
针灸也是中医补肾方法中的一种。针刺需要在专业针灸医师操作下治疗,但艾灸和按摩的操作门槛较低,大家在家就能做。现介绍几个补肾的主要穴位,可以在家自行按摩或艾灸。
肾俞:位于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2横指(旁开1.5寸)处,左、右各1穴。长期按摩或艾灸此穴有益肾填精、强腰健髓,缓解腰痛的功效,可改善腰腿酸痛、下肢肿胀、全身疲劳、月经不调等。
命门穴:位于腰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的凹陷中。命门穴被视为生命之门,是重要的保健穴位,具有温补脾肾、壮腰补虚、延年益寿的功效。刺激命门穴可激发督脉阳气,起到强肾固本、温肾益阳、强健腰脊的作用。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太溪穴是肾经的原穴,具有“滋肾阴、补肾气、壮肾阳、理胞宫”的功能,按摩此穴可以起到滋阴降火、补肾调经的作用。
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四横指)处。具有补肾固本、健脾养肝、调理冲任的功效,是保健要穴。现代研究表明,按摩关元穴可以培补元气,调节脏腑功能,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定期检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虽然冬季养肾重在未病先防,但定期检查必不可少。常规的肾病检查手段如尿常规、肾功能和肾脏彩超等检查,可以及时发现肾脏的异常变化,做到早发现、早诊治,避免病情的恶化,也体现中医“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未病理念。
总之,冬季养生肾为先,只要我们遵循上述养肾护肾的原则,从作息、饮食、情志和运动等方面着手,就能有效养肾固本,增强身体免疫力,抵御寒冬。
结语
中医养生在提升肾功能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整体调理和辨证施治,可以有效改善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肌酐水平。但需要强调的是,中医调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需要有耐心和信心,坚持治疗和养生,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同时,中医养生应与西医的检查和诊断相结合,形成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为肾病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