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格勒走出的诺贝尔诗人——布罗茨基
列宁格勒走出的诺贝尔诗人——布罗茨基
1987年,当约瑟夫·布罗德斯基站在瑞典文学院的领奖台上,接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奖章时,这位出生在列宁格勒的诗人,终于实现了从街头诗人到世界级文学大师的跨越。然而,在他心中,始终有一座城市占据着最特殊的位置——那就是他魂牵梦绕的列宁格勒。
布罗德斯基1940年出生于列宁格勒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海军军官,母亲是会计。尽管家境并不富裕,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父母的启蒙教育,为他打开了文学的大门。列宁格勒,这座被誉为“北方的威尼斯”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滋养了布罗德斯基的文学梦想。
列宁格勒的文学传统源远流长,从普希金到托尔斯泰,再到高尔基,这里一直是俄罗斯文学的中心。布罗德斯基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从小就接触到了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他曾在散文《小于一》中回忆道:“我是在列宁格勒的图书馆里长大的,那里的每一本书都像是我的朋友。”这种浓厚的文学氛围,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5岁时,布罗德斯基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但这并没有阻止他追求文学梦想。他开始在列宁格勒的街头巷尾朗诵自己的诗歌,逐渐成为了一名小有名气的“街头诗人”。他的才华很快引起了文化界人士的注意,包括著名诗人安娜·阿赫玛托娃在内的许多文学前辈都对他赞赏有加。
然而,布罗德斯基的文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1963年,他被苏联当局以“社会寄生虫”的罪名逮捕,尽管国内外抗议声不断,他仍被判服苦役五年。在阿赫玛托娃等人的积极奔走下,他最终获释,但作品只能在国外出版。1972年,布罗德斯基被剥夺苏联国籍并驱逐出境,被迫离开他深爱的列宁格勒,前往美国。
流亡美国后,布罗德斯基受聘于密歇根大学,开始了教书与写作的新阶段。尽管身在异国他乡,但他始终无法忘怀列宁格勒。在《致乌拉尼亚》中,他写道:“列宁格勒,我不会忘记你的面容,/不会忘记涅瓦河畔的白夜,/不会忘记那些在街头巷尾度过的日子。”这些诗句,饱含着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布罗德斯基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其作品中,更在于他对后世作家的影响。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展现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持。苏珊·桑塔格称他是“一枚善良的导弹,承载着崇高而严苛的诗人威严感”。
1996年1月28日,布罗德斯基在美国纽约因心脏病突发去世,享年55岁。他的离世,不仅是美国文学界的巨大损失,更是俄罗斯文学界的一大遗憾。但他的诗歌和散文,将继续激励着无数读者与创作者,传承着列宁格勒这座文学之城的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