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支招:节后如何科学减重?
专家支招:节后如何科学减重?
“每逢佳节胖三斤”,这句流传已久的“魔咒”在今年春节后再次应验。不少人在社交平台晒出体重秤上的数字,感慨“幸福的烦恼”。针对公众关注的节后体重管理问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普外科肥胖与疝外科中心副主任医师沈奇伟,为我们详细解析了春节期间体重增加的原因,并提供了科学实用的减重建议。
为什么春节过后容易发胖?
沈奇伟医生指出,春节期间体重增加是饮食、运动、作息三重因素叠加的结果。在饮食方面,春节餐桌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高”:高油、高糖、高热量。以酒精为例,1克酒精含7千卡热量,远超同等重量的碳水化合物或蛋白质。更值得注意的是,饮酒后食欲不减反增,导致热量摄入“雪上加霜”。
此外,假期中部分人群运动量的骤降,也进一步加剧了摄入热量的失衡。沈奇伟医生还特别强调了作息紊乱的影响。相关研究数据显示,节假日倒班工作者和作息紊乱人群的肥胖风险较常人高出30%以上。熬夜往往伴随夜宵摄入,也会额外增加每日总热量。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减重?
沈奇伟医生建议,首先需要“了解自己”。体重不是唯一标尺,高体重引发的健康风险主要是脂肪堆积,尤其是内脏脂肪的增多。最简单的判断方法是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BMI在18.5到24之间属于正常体重,24到28之间为超重,28以上则为肥胖。
另一种更准确的方法是测量身体的脂肪含量。通常男性标准的体脂含量在10%至20%之间,女性在20%至30%之间。如果超出这个区间,说明身体脂肪含量过高,需要引起重视。
科学减重应该怎么做?
沈奇伟医生开出了一张“渐进式处方”,强调“体重管理本质是热量平衡的艺术”。减重需要通过饮食结构调整、运动效能提升及生活节律优化形成协同效应。
饮食调控
- 保障规律三餐、均衡营养
- 使用App做好饮食记录,明确每日的营养摄入水平
- 避免高热量低营养的零食
- 避免晚餐后大量摄入夜宵
- 如果晚餐进食较少,睡前可以考虑吃点小番茄、黄瓜等低热量高膳食纤维的食物
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网上推荐的“极端饮食法”,如“断碳、断液、生酮、极低热量饮食”等存在潜在危害,并不是首选的减肥膳食方案。
运动方案
- 如果之前没有运动习惯,可以尝试渐进式运动方案,逐步增加运动量
- 目标是达到每周150至30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加上2次至3次抗阻力训练的运动量
- 在初始阶段可以咨询医生或者健身教练,根据身体状况及环境制定运动方案
- 如果没有条件每天抽出时间运动,也可以尝试把运动融入到日常生活及工作中,比如把乘坐电梯改为走楼梯、部分公交通勤改为步行或骑行、间歇性做一些自重抗阻力训练等
生活方式调整
- 避免熬夜,保证每日睡眠至少7个小时
- 避免工作、学习压力过大,寻找各类减压方式
- 阶段性回顾减肥之路,制订下一阶段减肥计划
- 找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运动、互相鼓励
减重是一个持久战
面对急于求成的减肥者,沈奇伟医生提醒,减重应以科学、健康作为基础,真正的体重管理应融入生活细节。当健康习惯成为“肌肉记忆”,体重秤上的数字,自然会给出满意答案。
最后,沈奇伟医生还强调,减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较为理想的减重目标应该是6个月内减少当前体重的5%10%,合理的减重速度为每月减24kg。希望各位读者能够坚持科学减重,迎接健康活力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