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小生陈丽君:在自己的节奏里,活成喜欢的样子
越剧小生陈丽君:在自己的节奏里,活成喜欢的样子
陈丽君的"潮",在圈内是出了名的。
在越剧版《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她创新地在情深处落下一滴泪,细腻的动作将整部剧推向高潮。
她的"慢"也同样令人称道。为了诠释好《葬花吟》中的贾宝玉,她研究了所有相关的越剧影视剧和话剧作品。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时代,她愿意花费大量时间去打磨每一个角色,这种匠心独运的精神让她感到自豪。
陈丽君的"痴"更是人尽皆知。
除了演戏,她大部分时间都泡在练功房里,甚至因为过度训练而遍体鳞伤。
去年,她在《新龙门客栈》中饰演"玉面郎君"贾廷而走红,最近又凭借《浪姐5》中的《发如雪》成功晋级。
面对走红,她保持着农人般的从容,春种秋收,不疾不徐地维持着自己的节奏。
她表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觉得我们年轻一辈有机会就应该去看看。但是外面的世界无论多精彩,我的根依然是舞台。"
她的老师茅威涛这样评价她:"她是我们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特别优秀又特别拼命的90后。她是唱念做表打,全能来。"
在舞台上,她全身心投入每个角色;在生活中,她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只为精进演技。
以《新龙门客栈》中的"耍扇子"为例,这个动作需要做到"用扇如无扇,用扇不见扇"。
在打戏中,它折射出刀光剑影;在文戏中,它展现出书生的风流倜傥。
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从合扇亮相到扔扇,她反复琢磨无数遍。有时练到忘我,还会拉着同伴对戏。
站在舞台上,陈丽君总是全力以赴。
2017年,她在比赛前腿受伤,每次压腿都要深呼吸几次,强迫自己镇定。
但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她忍着撕裂般的疼痛完成了所有准备。
这样的幕后故事,几乎成了陈丽君的常态。
越剧舞台像有一种魔力,吸引着她不断向前,不断突破自我。
她的同学们说她"简直像魔鬼一样,夏天训练出汗还像,但在冬天竟然也练出了大汗。"
这一切的起点,源于13岁时她与父亲的一次"赌气"。
那一年,父亲没有拦着她出门寻梦,只说:"学戏不易,不要后悔。"
她认真回应:"我不会。"
从此,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她都咬牙坚持。
她记得从花旦转小生的不甘与坚持,也记得"半路出家"后的推倒重来。
转行之初,她常做错动作,老师鼓励她"不妨矫枉过正,不怕夸张,要能先放,再收"。
小生有武戏,一些动作难度很高,她时常"练到五脏六腑都痛"。
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她也曾自我怀疑,有过短暂的气馁。
但骨子里的倔强和要强,让她总能很快调整状态,走出低谷。
正如《我的前半生》中所说:"所有的事情,最难得都是一开始,一旦跨出去第一步,其实整个过程当中,最艰难的部分就已经过去了。"
这世上所有的坚持,归根结底源于热爱。
唯有选择心中所爱,才能在奔赴理想的路上步履不停,风雨无阻。
2014年,她通过《天天向上》的《步步惊心》"四爷"一角初露锋芒,虽然未在内娱激起太大水花,但为她带来了后续的发展机会。
她积极参与各类节目,希望通过实际行动为越剧宣传。
2023年底,因情景式越剧《新龙门客栈》四登微博热搜,让更多人开始关注越剧。
3月20日,《陈三两》在天津演出,场次开票后几分钟便售罄,演出后观众将后台出口围得水泄不通。
面对随之而来的商业合作邀约,她选择拒绝,专注于艺术创作。
她深知越剧是毕生所爱,为了给观众和自己交出满意的作品,唯有沉淀下来,不断精进。
她说:"我知道我自己几斤几两,我知道自己的能力还很远。观众把这份情感放到了我身上,也不是对我一个人的,是对于戏曲的这种尊重和支持。"
去年9月,她为杭州亚运会排演越剧,并为外国元首表演《梁祝·十八相送》。
今年开年,她在《陈三两》中塑造了一个成长跨度很大、有情有义、憨厚勤奋的艺术形象。
不待扬鞭自奋蹄,她全身心投入到越剧舞台上,塑造出一个又一个耀眼且动容的角色。
现在,更多人通过她了解越剧、走进越剧。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我愿独立自主和照自己的意思过生活,凡是我自己需要的,我欣然接受;我不需要的,就决不希求。"
人生最重要的是对自己始终有清醒的认知和定位,在自己的节奏里,一步一个脚印负重前行。
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声而强大的力量。
认清自我,懂得取舍,才能屏蔽浮世繁华,奔赴心之所向。
可以说,是《新龙门客栈》中的"贾廷"成就了陈丽君。
与此同时,很多人担心她会"迷失",担心她被随之而来的舆论反噬。
但清醒如她,早就料到了成名后的诸多负累。
"汹涌而来了很多爱意,也不得不面对很多莫名其妙的中伤。现在,我想和好朋友坐下来吃顿饭、聊聊天都是一种奢望。"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迈出这一步很难,但要想真正实现心中的夙愿,她愿意尝试和改变。
"我很清楚自己所选择的是一条怎样的路,自己要面对的是怎样的惊涛骇浪。"
参加《浪姐5》之前,她跟老师茅威涛商量"借你的‘防弹衣’用用。"
在她印象里,老师茅威涛,就是这样一个穿着"防弹衣"勇往直前的人:
如果茅老师不是穿着"防弹衣"勇往直前,可能就没有今天的《新龙门客栈》。
作为初代"小百花",茅威涛肩上,扛着传承越剧的重担。从小生走来,再回到小生,风雨40年,茅威涛始终不曾停止对越剧的追求、创新和延续。
茅威涛认为,越剧不应该只是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
它应该通过大众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走进千家万户,走到每一个有可能喜欢上它的年轻人面前。
于是乎,在不少越剧人出走小百花之后,茅威涛选择留下,继续表演,尽责坚守。并且,用自己的方式,不断丰富越剧表达,厚植越剧土壤。
比如,在《新龙门客栈》中,茅威涛不仅深入分析贾廷的心理背景和性格特点,而且还精心设计了包括台词、动作、表情以及唱腔等在内的诸多细节,使得角色显得生动而真实。
后来,她的这些精心设计和细节处理,悉数传给陈丽君。
尤其是折扇遮面的那邪魅一笑,为了演出贾廷那种邪魅狷狂,茅威涛还将古装剧《成均馆绯闻》中宋仲基的动作大胆"引入",反复琢磨了上百次。这才成就了陈丽君的舞台经典。
面对得意门生的走红,茅威涛格外理性:
我们这一代人,要用一种抱残守缺的精神,去触摸、探索一个剧种的边界。
回头神来,陈丽君和茅威涛的出圈或属意外,但仔细琢磨又在情理之中。
爆火之后,她们依然没有停下探索前行的脚步,一直在用自己的节奏,不疾不徐,逐梦前行。
人这辈子最大的从容,不过择一事,终一生。
安静独处,有更多时间去思考自己的需求,心中的梦想,不断沉淀。
遇事淡然,不因外界的质疑和扰攘,就影响本来的计划和节奏。
恰如杨绛所说:
"人生最曼妙的风景,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在越剧100多年的历史中,接班人一直在吸收、融合和学习。
现在,"陈丽君们"做的,就是给越剧加入时代性,让创作出来的优秀剧目,成为新的经典。
经典作品的诞生和传承,离不开创新。
当下,很多人都在为越剧努力着,不仅仅是陈丽君。
破圈不靠一份运气,而是一种底气。很多偶然,是有了十分把握只待水到渠成的必然。
她,以及无数个她们,正如点点浪花,在传承文化的大道上,乘风破浪。
越未来,越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