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主投保遭遇“高风险”标签,监管出手破局
新能源车主投保遭遇“高风险”标签,监管出手破局
近日,多位新能源车主反映在续保时遭遇拒保或被迫购买额外险种的问题,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江苏淮安的钱女士和北京昌平的张先生的经历,揭示了新能源汽车保险市场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高风险”标签之困
钱女士去年购买了一辆纯电动汽车,最近在为车辆续保时,却被告知因在车险系统评分中得分过高,被认定为“高风险”,因此被拒保。“过去一年间我的车都没出过险,怎么突然就被判定为风险系数高了?”钱女士感到十分困惑。
更令人无奈的是,钱女士咨询多家保险公司,均以“未通过系统审核”为由拒绝承保。最终,她只能选择在第一家保险公司多花2000元购买座位险,才能完成投保。
无独有偶,北京车主王先生也遇到了类似问题。他购买了一辆油电混动汽车,在投保时被某保险公司以“风险过高”为由拒保,且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在4S店的帮助下,他才得以在另一家保险公司投保成功。
高风险背后的逻辑
为什么新能源汽车会被贴上“高风险”的标签?业内人士分析,这主要与新能源汽车的出险率和维修成本密切相关。
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车均保费比燃油车高63%,即使扣除车龄等因素,新能源新车保费仍比燃油车新车高约10%。同时,全行业2024年新能源车险承保亏损57亿元,呈现连续亏损状态。
维修成本高是新能源车险保费高的根本原因之一。中国人寿财险车辆保险部总经理吕飞指出,新能源汽车存在以下问题:
- 消费者可选维修渠道较窄,维修技术、配件供应等方面存在壁垒
- 新能源汽车零配件、工时价格较高
- 高度集成化制造方式(如一体化压铸技术)和智能化设备增加了维修难度和费用
此外,新能源汽车的驾驶特点也增加了风险。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郑伟表示:
- 新能源车年轻驾驶员、营运车占比较高
- 新能源车起步快、声音小,智能驾驶功能、智能座舱等新技术应用需要更长的适应周期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新能源汽车的出险率居高不下,保险公司因此将其列为“高风险”对象。
监管出手破局
面对新能源车险市场的困境,监管部门及时出手。1月24日,金融监管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化改革加强监管促进新能源车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
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引导保险行业研究建立高赔付风险分担机制和平台,为高赔付风险的新能源汽车提供有效保险保障。
优化车险供给:研究推出“基本+变动”新能源车险组合产品,支持新能源网约车根据实际运营情况灵活投保;探索“车电分离”模式汽车商业车险产品。
推进数据共享:由金融监管总局等四部门建立常态化联系工作机制,指导多家单位建立数据共享机制,依法依规开展新能源汽车相关数据共享。
优化车险定价:优化商业车险基准费率,稳妥优化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
破解投保难题的路径
为解决新能源车险投保难题,《指导意见》提出了多个创新举措:
降低维修成本:丰富新能源汽车维修零部件供给渠道和类型,鼓励新能源汽车企业和动力电池企业通过技术开放,提升动力电池的维修经济性。
建立风险分级制度:探索建立保险车型风险分级制度,综合考虑低速碰撞试验结果、易损零部件价格、常见维修项目工时等因素,及时优化保险车型分级等级。
推进数据共享:推进数据跨行业共享,为保险公司提供更全面的风险评估依据。
优化定价机制:优化商业车险基准费率,扩大自主定价系数浮动范围,使保费与风险更加匹配。
未来展望
随着《指导意见》的出台和落实,新能源车险市场有望迎来新的发展局面。通过降低维修成本、优化车险供给、推进数据共享等措施,新能源车险的投保难题有望得到缓解。
同时,新能源汽车企业也将受到激励,优化生产设计,完善零部件供给,提高维修经济性水平,实现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
对于消费者而言,未来将享受到更加合理、透明的车险服务,新能源汽车的使用体验将进一步提升。而对于保险公司来说,通过精准定价和风险控制,有望扭转承保亏损的局面,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能源车险市场的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广大车主的切身利益,更将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