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里的“中国”故事:从古老符号到AI破译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甲骨文里的“中国”故事:从古老符号到AI破译
引用
科学网
等
7
来源
1.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4/7/527037.shtm
2.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4-04/14/nw.D110000renmrb_20240414_1-07.htm
3.
https://www.sohu.com/a/791036144_121019331
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94%B2%E9%AA%A8%E6%96%87
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C%8B%E7%9A%84%E5%90%8D%E7%A8%B1
6.
https://www.hnzx.gov.cn/2024/06-14/4339747.html
7.
https://news.xmu.edu.cn/info/1024/488421.htm
01
甲骨文中的“中国”
甲骨文是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的文字,距今约3300年,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成熟文字。在甲骨文中,“中国”二字的写法与今天的汉字大不相同,但其蕴含的文化意义却一脉相承。
02
“中”字的演变:从旗帜到正午日影
甲骨文的“中”字形似一面旗帜。其演变过程反映了从具象到抽象的简化:
- 最初形态为一竖穿过圆形或方形(象征旗杆与旗帜),表示中心之意;
- 后来加入曲折线代表日影偏移,最终简化为正午时分日影与圭表重合的形象,寓意“正对上”或“恰好合上”。
03
“国”字的演变:从“或”到“域”再到“國”
甲骨文中,“国”写作“或”,由“口”和“戈”组成,象征以武器守护疆土。随着历史的发展,“或”字外围加上了表示疆域的“囗”,形成了“國”字,更完整地表达了国家的概念。
04
“中国”一词的历史使用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青铜器“何尊”铭文。在古代,“中国”有多种含义:
- 京师:指天子所在的都城
- 华夏族地区:指中原地区,即黄河中下游一带
- 统辖之国:指中央王朝或延续正统的王朝
秦汉以后,“中国”一名主要作为统一的中央王朝统治领域的泛称或正统王朝通称,基本上涵盖了地理、民族和文化意义。直到1689年《尼布楚条约》,“中国”才首次作为现代主权国家的称号出现在正式条约中。
05
甲骨文研究的最新进展
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甲骨文研究迎来了新的突破。2024年7月,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安阳师范学院团队宣布全球首个甲骨文多模态数据集正式开源。该数据集包含一万片甲骨拓片、摹本,以及甲骨文单字对应位置、对应字头、对应隶定字等数据。
通过AI技术,研究人员已经能够实现甲骨文的检测、识别、摹本生成、字形匹配等功能。例如,两片来自北京大学珍藏的甲骨文字碎片经计算机辅助缀合后,形成了一条可能记录公元前1900多年日偏食天象的卜辞。
06
甲骨文研究的意义
甲骨文不仅是研究商代历史的珍贵资料,更是理解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钥匙。通过解读甲骨文,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提供有力支持。
热门推荐
安非他酮在青少年中的应用及用药建议
从国内外权威指南共识看安非他酮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
2025年春节全球庆祝新花样:400余场活动点亮世界
2025年春节日期出炉,这些习俗你知道吗?
2025年春节放假8天!除夕开始,这些习俗禁忌要知道
2025春节“村晚”大联欢,非遗灯会嗨翻天
现制茶饮迎“健康红绿灯”,霸王茶姬上海试点
中药配伍:让药效相辅相成的中医智慧
雅安藏茶:古法制茶工艺焕发健康茶饮新活力
咖啡提神古已有之,茶饮可为健康替代
探秘云南香格里拉天生桥:自然奇观与人文历史的完美交融
两星期见效!营养师详解西芹汁的功效与饮用方法
芹菜与西芹降压大比拼:健康爱好者的选择指南
科学看食安 | 饮用西芹汁养生需谨慎
藏红花能补气血不足吗?一次喝几根效果比较好?
人参基础知识小汇总
从设计到故障率:详解过山车与直口麻将机差异
圣露西亚藏红花面包:瑞典传统节日面包制作教程
谷医堂中医养生:藏红花对女性的十大好处
藏红花对老人好不好?看完这篇就懂了
南瓜切开吃不完,应该如何保存?教你2个土方法,南瓜不烂不发霉
高血压患者可以吃南瓜吗?南瓜真的可以辅助降压吗?
皮影戏里的中国:电影《活着》的艺术表达与时代寓言
解码《活着》:生活丑如何成就艺术之美
张艺谋《活着》:一部展现民族韧性的电影史诗
《黄帝内经》三大秘诀:动静结合、规律作息助现代人高效养生
冥想运动社交三管齐下,改善现代人休息质量
邯郸13岁男孩被害案背后:青少年犯罪为何频发?
青少年暴力背后的心理阴影:从家庭到社会的反思
校园欺凌背后:青少年犯罪率飙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