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基协新政引领私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
中基协新政引领私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伊始,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基协”)发布了一系列监管新政,旨在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行业的发展,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由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等六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为私募基金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对其运营和管理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政策解读:五大举措引领中长期资金入市
《方案》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具体措施:
提升商业保险资金A股投资比例与稳定性:引导大型国有保险公司增加A股投资规模,实行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降低当年度考核权重至30%,提高三年到五年周期指标权重至60%。同时,推动第二批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落地。
优化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机制:稳步提升社保基金股票类资产投资比例,明确五年以上长周期业绩考核机制,支持社保基金理事会充分发挥专业投资优势。
提高企(职)业年金基金市场化投资运作水平:加快出台三年以上长周期业绩考核指导意见,逐步扩大企业年金覆盖范围,鼓励开展差异化投资。
提高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和占比:强化分类监管评价约束,优化产品注册机制,引导公募基金管理人提高权益类基金规模和占比。
优化资本市场投资生态:改善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引入更多中长期资金,提升市场流动性。
开源证券副总裁孙金钜表示,这些措施将进一步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卡点堵点,有助于引入更多增量资金,改善市场流动性,推动资本市场功能发挥。方正证券研究所所长助理许旖珊认为,这有助于建设鼓励长期投资的资本市场生态,提振市场信心。
行业现状:业绩分化,规模缩水
2024年,私募基金行业在复杂市场环境中展现出较强的韧性。据统计,全市场有业绩记录的10595只私募证券产品平均收益率为11.17%,其中8050只产品实现正收益,占比约76%。具体来看,期货及衍生品策略以12.18%的平均收益率排名第一,股票策略平均收益率为11.29%。
然而,行业整体管理规模出现缩水。截至2024年11月末,存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89496只,存续规模5.23万亿元,较年初减少约4900亿元。这一变化反映了在市场震荡、监管趋严的背景下,行业正在加速洗牌,中小规模私募面临较大生存压力。
应对策略:合规运营,提升能力
面对新的监管环境,私募基金公司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身能力:
完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和风险控制体系,确保投资决策的合规性和合理性。
提升投研能力:加强行业研究和个股精选能力,把握市场趋势,挖掘投资机会。
优化产品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开发更多符合中长期资金投资偏好的产品。
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及时准确地向投资者披露相关信息,增强投资者信心。
拓展机构客户:在个人投资者信心不足的背景下,加大机构客户的开发力度,优化客户结构。
总体来看,中基协最新监管政策的出台,为私募基金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行业也面临着更高的合规要求和更激烈的竞争环境。只有那些能够适应新监管环境、不断提升自身能力的私募基金公司,才能在未来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